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坚持核心素养导向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docx
文件大小:42.1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5.33千字
文档摘要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04)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面对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我国教育改革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随着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在2022年秋季开始执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这一历史阶段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核心素养的提出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建设。

为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提出核心素养框架。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发布《世界趋势:课程设计的DNA》,公布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旨在弄清个人成功生活与社会成功运行需要什么素养。欧盟为应对全球化浪潮,大力推行终身学习战略,提出以“终身学习”为价值取向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创业精神、文化意识文化表达等方面。哈佛大学的加德纳(Gardner,2006)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五种思维”,一是学科思维,至少掌握一种思考方式——形成独特的以特定学科领域、工艺或专业为特点的认知模式;二是综合思维,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客观地理解和评价这些信息,并将它们变成对他人有意义的信息;三是创新思维,开辟新领域,阐明新思路,提出不寻常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考方式,得出出人意料的结论;四是尊重思维,注意并欢迎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尝试理解“他人”,并寻求与之有效地协同工作;五是道德思维,将个人的工作性质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需求和愿望联系起来。“面向未来的五种思维”实质上就是面向未来的五种核心素养。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又发表了作为学习结果的七个维度核心素养: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提炼和发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美国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和地区提出的“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能自主地行动”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素养;俄罗斯提出的认知素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日常生活素养(个人健康、家庭生活等)、文化休闲素养(利用闲暇时间、丰富个人文化精神生活)、公民团体素养(适应公民、选举人、消费者等角色)、社会劳动素养(分析劳动市场情况、评估自己的职业机会、处理劳动关系的伦理与道德、自我管理能力)等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素养。

我们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其内容和取向虽不尽相同,但最终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整体呈现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相统一的趋势,均重视自主发展(自主性)、社会参与及互动(社会性)、文化学习(工具性,强调人类智慧文明成果的掌握与运用、精神生产工具的使用等)三大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在不断地加速发展。随着教育的现代化、数字化、国际化趋势更加突现,进入新时代,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打破瓶颈、渡过深水区,就要真正地探寻教育的真谛和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核心在育人。育人的内容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是相互渗透的,育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领,各项教育活动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同时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立德树人,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科学、丰富和全面,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了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是具有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二是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