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道德的职业院校“课程安全”建设实践研究
杨萍萍兰伟兴
[摘要]为使学生养成自主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应急防护意识和能力,落实国家对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要求,学校开展了以培养良好的安全道德为核心、“课程安全”建设为主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革新教学内容与拓展教学方法为支撑、安全氛围营造为辅助、强化督查为保障、提高应急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落脚点的安全教育活动。结果显示,该项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安全道德的退化进程。学校各部门应联动配合,全员协同参与,在理念、资源、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从而实现不断提高学校应急安全教育有效性的目标。
[关键词]安全道德;安全氛围;课程安全;安全教育;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安全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第一工业学校为例”(GXZZJG2022A009);2022年度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广西高职院校学生生产安全伦理量表研究”(GAZY2022KYA01);2022年度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安全类高职院校安全文化课‘立德、启智、润心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GXGZJG2022B01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674-9324(2023)24-0176-04[收稿日期]2022-06-06
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传统高危行业和消防领域安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1]。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2020年5月明确提出,学校应当把应急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纳入安全教育课内容,促进学校师生强化灾难意识,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师生应急防护意识和能力[2]。
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各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虽然有课程、有计划,但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理念、方法缺乏创新,以理论课、说教、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实践参与性不足;二是教材和教学内容浮于表面,思想深度不够,缺乏价值引领,安全道德教育缺位、低效、低频等情况较为普遍,鲜有将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融入安全教育课程中;三是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各部门之间、专业课程及校企之间相互脱节,未能较好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同心同向的长效教育机制合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符合新时代应急安全管理需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应急安全青年人才,任务重大、使命光荣。
一、安全道德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具备良好安全道德的人,以安全利益共同体为信仰理念,践行集体安全利益大于个人安全利益的安全行为准则,以实现共同安全为目标,秉持积极向上的安全应急行为价值观。安全道德与个体安全认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良好的安全道德能够促使个人由被动的管理安全转变为主动的自主安全行为。要把好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抓好价值观养成的“压舱石”,推动学校扎实开展安全道德教育活动,努力培养更多对党忠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优秀青年学生。
二、“课程安全”的建设目标
教师要加强安全道德、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安全利益共同体观念,形成正确的安全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要将道德与技能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内因层面的引导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安全健康的获得感,使学生的安全行为由“被动管理模式”向“主动执行模式”转变,最终达到“主动学安全→个人安全→家人安全→集体安全”的良性循环,成为“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新时代青年。
三、“课程安全”的建设路径
(一)提升教师能力
系部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所有任课教师均是“课程安全”建设的主攻手,应努力提升教师“课程安全”授课的综合素质。引导任课教师思路要活、视野要广、思维要新、纪律要严、人格要正,着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课程安全”教师队伍。各专业应认真组建教学创新团队,深入开展团队研讨提能力、团队备课提质量、团队培训提素质、团队协作提创新活动,整体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
各系部应积极开展授课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课程安全”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导读和安全道德、安全文化等安全教育理念方面的研学活动。各任课教师应加强个人专业学习主动性,提高备课质量。学校应积极整合政府、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等优质资源,搭建平台与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