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采访过程,能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交流采访内容。
2.通过文本比较,了解新闻稿和采访稿,体会文章的不同特点,把握文章观点。
3.模拟采访,感受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梳理采访过程,提取新闻价值
1.揭题读题。
出示:梁衡: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2.了解作者的记者经历,介绍课文源自梁衡的一次新闻采访。
3.基于学生预学情况,梳理作者的采访过程。
4.结合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完成“作业纸?”第?1?题。
结合“学习单”,交流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结合“学习单”,交流②: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他克服了哪些困难?
品读:“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把这“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分别跟“十五年?”“山沟
这些险恶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联系起来,说说感想。
第二板块:比较采访文体,感悟作者观点
出示:新闻稿《表彰高富育林十六载一心为村里乡亲造福》(《光明日报》1983?年?7?月?24日)
1.默读“新闻稿?”,对比阅读《青山不老》,标注不同之处。
2.读完之后小组讨论交流不同之处。
3.联系课文内容,品读感悟。
4.交流发现,感悟作者观点。
第三板块:还原采访场景,理解人物精神
1.交流预学访谈问题,梳理有价值的采访问题。
2.小组模拟展示采访过程,互动感受人物精神。
以小组为单位组成采访团队,可以选择大屏幕中的采访问题,也可以结
合自己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采访练习。
3.上台展示采访过程。
第四板块:聚焦老人姓名,拓展人物群像
1.思辨:《青山不老》中没有写老人的姓名,要不要写?
2.人物群像拓展了解,播放防风治沙视频。
?3.聚焦课题:“青山不老”,这不仅仅是一个词,也是一句话,一段故事,一个奇迹;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个人,更认识了一群人,一种精神。请同学们读课题,说说老的是什么,不老的又是什么?
4、总结: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