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幼儿能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初步了解物体沉浮与物体材质、形状的关系。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木块、塑料玩具、铁钉、石头、玻璃球、泡沫板、树叶、空塑料瓶、装满水的透明水盆若干(每组一个)。
-记录材料:记录表(画有水盆图案,分为“沉下去”和“浮起来”两栏)、彩笔。
2.?经验准备:幼儿有玩水的经验,对生活中常见物体有一定认识。
3.?环境准备:将活动室布置成“科学小实验室”的氛围,张贴一些科学家做实验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小动画:小蚂蚁想要过河,它找到了木块、石头两种“小船”,可是只有一种“小船”能帮助它顺利过河。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哪种‘小船’能让小蚂蚁过河呢?为什么?”引发幼儿的猜想和讨论,从而导入活动主题“沉与浮”。
(二)实验探究(15分钟)
1.?猜想与记录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将自己的猜想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记录表的“猜想”一栏中。例如,幼儿可以在“沉下去”一栏画铁钉的简笔画表示猜想铁钉会沉下去。
2.?分组实验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格。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方法:轻轻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位置,不要用手去按压物体。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物体依次放入水盆中,仔细观察物体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结果”一栏。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将水洒出。
3.?分享与讨论
每组选派一名幼儿分享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教师将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展示在黑板上。
引导幼儿对比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例如,有的幼儿可能会说:“我猜铁钉会浮起来,但是实验后发现它沉下去了。”教师鼓励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深入探索(10分钟)
1.?改变物体形状
教师拿出一个空塑料瓶,提问幼儿:“这个塑料瓶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幼儿实验后发现塑料瓶浮起来了。
教师将塑料瓶装满水,再次提问:“现在塑料瓶会怎样呢?”幼儿进行实验观察。接着,教师将一团橡皮泥放入水中,幼儿看到橡皮泥沉下去了,然后教师将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状再放入水中,引导幼儿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2.?总结规律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讨论,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物体沉浮的规律:一般来说,比较轻、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起来,比较重、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下去;物体的沉浮还和它的形状有关,改变物体的形状可能会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四)游戏巩固(5分钟)
开展“帮小蚂蚁找船”的游戏。教师在教室的地面上画出一条“小河”,在“小河”两边放置一些卡片,卡片上画着不同的物体。幼儿扮演小蚂蚁,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能帮助自己过河(浮起来)的“船”(卡片),并将卡片拿到老师处验证。验证正确的幼儿可以获得一枚小贴纸作为奖励。
(五)活动延伸(5分钟)
1.?家庭延伸: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的其他物品,做一做沉与浮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分享。
2.?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投放更多的实验材料,如不同大小的木块、不同材质的珠子等,供幼儿继续探索物体沉浮的奥秘。
四、活动评价
1.?过程性评价:观察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实验、能否正确操作材料、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结果性评价:通过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表述,了解幼儿对物体沉与浮现象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同时,查看幼儿的实验记录表,评估幼儿的记录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