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设计:火山灰土壤的馈赠——爪哇岛水稻高产之谜
年级:高一
课时:2课时
融合学科:地理+生物
课标对接:
地理新课标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
生物新课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核心素养目标:
地理:分析火山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理解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
生物: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综合:建立地质过程-土壤特性-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的系统思维
一、真实情境导入(5分钟)
材料:展示爪哇岛农民在火山脚下种植水稻的图片+数据对比(火山灰土壤区与非火山灰区水稻产量差异)
问题:
为什么爪哇岛火山频发却成为东南亚粮仓?(地理视角:板块位置)
火山灰如何从毁灭者变成馈赠者?(跨学科问题切入点)
二、学科融合探究活动
第一阶段:地理主导分析(20分钟)
任务1-火山活动与土壤形成
小组合作:用板块构造图分析印尼火山密集的原因(地理)
实验观察:对比普通土壤与火山灰样本的颗粒度、透水性差异(地理+化学)
第二阶段:生物主导分析(20分钟)
任务2-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
显微观察:火山灰土壤中的矿物质晶体(生物)
数据解读:火山灰土壤的pH值、氮磷钾含量与水稻根系发育关系图(生物+地理)
第三阶段:综合知识(30分钟)
任务3-构建知识体系
角色扮演:农民、生态学家、政府官员辩论是否应鼓励火山带垦殖(综合思维)
三、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实验记录单(科学方法)、思维导图(系统思维)
成果评价:小组提交《爪哇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书》(需包含土壤改良、生态保护措施)
跨学科衔接:
地理:能否准确说明火山灰来源与空间分布
生物:是否合理分析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循环的作用
四、学科融合实施要点
知识衔接:
地理教师讲解火山灰沉积过程→生物教师衔接矿物风化与养分释放
实验器材:
地理组:火山灰样本、pH试纸、透水实验装置
生物组:显微镜、水稻根系标本
五、延伸拓展
社会议题:讨论菲律宾马荣火山周边居民冒险耕作的矛盾心理(地理+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