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圈画关键词等方式,积累文中描写色彩和形态变化的优美词句,如“红彤彤”“金灿灿”“恍恍惚惚”等叠词,以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并能模仿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特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想象画面、推测作者观察角度,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思维。
审美创造:在朗读、赏析、绘画等活动中,感受火烧云色彩美、形态美和变化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并用文字或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美的独特感受。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描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变化奇妙,积累优美词句,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表现火烧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多媒体展示火烧云的高清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
教师总结:“这漫天如火焰燃烧般的云霞,就是火烧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的脚步,一起走进她笔下的《火烧云》,去领略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重点指导“檀”“盈”“跪”等字的读音和写法,通过形近字对比、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笑盈盈”可让学生做出微笑的表情,体会词语含义。
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围绕火烧云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教师适时点拨,理清文章脉络: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火烧云下去后的景象。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景(20分钟)
学习第1-2自然段,感受火烧云上来时的奇妙
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火烧云上来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抓住“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西边的天空出现了一些云”等语句,体会火烧云上来时的突然和迅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惊讶、兴奋的语气。
提问:“火烧云上来后,周围的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等,感受火烧云色彩的神奇,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学习第3自然段,品味火烧云的色彩美
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
小组内交流:从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如“红彤彤”“金灿灿”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颜色种类繁多,有常见的红、金、紫等,还有“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复合颜色,感受火烧云色彩的丰富绚丽。
开展“词语拓展”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比一比谁积累得多,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指导朗读,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感受其色彩美。
学习第4-6自然段,体会火烧云的形态美
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火烧云的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火烧云变化的形状,讨论其变化的特点,并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来。例如,以“马”的形状变化为例,思维导图可呈现为:出现(马头向南,马尾向西)→变化(马腿伸开,马脖子变长)→消失(再也找不着了)。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如把火烧云想象成马、狗、狮子等,以及如何运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表现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快。
进行“想象拓展”练习,让学生看着多媒体展示的火烧云图片,发挥想象,说一说火烧云还可能变成什么形状,仿照课文的句式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总结写法,迁移运用(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进行描写。
出示一组自然景观图片,如日出、晚霞、雷雨等,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述其特点。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