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2课神州破雾巡天去赤子挟光踏月归《太空一日》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4).docx
文件大小:87.72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4.97千字
文档摘要

第22课神州破雾巡天去赤子挟光踏月归——《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揣摩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结合细节,理解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2.揣摩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重点)

3.结合细节,理解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难点)

【任务群】

任务一:致敬英雄·牢记字词文学常识

任务二:浏览课文·关注标题梳理内容

任务三:再读课文·关注意外探究品质

任务四:专题探究·关注态度梳理严谨

任务五:拓展延申·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追寻探索足迹,领会科学精神。我校在校园文化宣传栏的第一板块,计划张贴科技工作者的海报,宣扬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向伟大的科技工作者们致敬。请同学们走进阅读与探讨《太空一日》,了解所写事件,探讨科学精神,为完成科技工作者海报做准备。

二、教学新课

任务一:致敬英雄·牢记字词文学常识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弧(hú)炽热(chì)俯瞰(kàn)模拟(mó)

遨游(áo)严谨(jǐn)稠密(chóu)概率(lǜ)

烧灼(zhuó)五脏六腑(fǔ)千钧重负(jūn)

耐人寻味(nài)惊心动魄(pò)屏息凝神(bǐnɡ)

无虞(yú)舷窗(xián)确凿(záo)

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不用忧虑。虞,忧虑。()

(2)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屏,抑制(呼吸)()

(3)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4)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5)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6)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7)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预设:(1)无虞(2)屏息凝神(3)五脏六腑(4)千钧重负(5)耐人寻味(6)惊心动魄(7)本末倒置

3.请你根据查阅资料所得和课下注释,补全下列文学常识空缺。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9时,乘坐“”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仓,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本文选自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预设:神舟五号航天英雄天地九重

4.“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请看下面视频了解这一事件。

(课件播放视频:“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任务二:浏览课文·关注标题梳理内容

1.太空一日,惊心动魄。杨利伟都经历了什么?请根据下面提示,浏览课文,12分钟内读完,关注标题,圈画关键信息,填写表格。

阅读方法提示:

1.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

2.要借助文章的小标题、中心句、标志性词语等,理清文中所写事件的过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部分

小标题

飞行经历

1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低频共振26秒,经历生死线

2

我看到了什么

3

神秘的敲击声

4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预设:

部分

小标题

飞行经历

1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低频共振26秒,经历生死线

2

我看到了什么

看到地球弧线——从中国上空飞过,俯瞰首都北京和祖国的各个省份——看到类似棉絮状物体

3

神秘的敲击声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时不时听到敲击声

4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右舷窗出现裂纹——左舷窗也出现裂纹——抛伞——落地

2.回顾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部分

小标题

主要内容

1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

我看到了什么

3

神秘的敲击声

4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预设:

部分

小标题

主要内容

1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升空)

2

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所见)

3

神秘的敲击声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所闻)

4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返回途中的惊险遭遇(落地)

3.再读课文,关注每个小标题和相应文章内容的关系。仿照第一个小标题的旁批,给后三个小标题各写一个旁批,体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