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共同体构建.docx
文件大小:43.13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6.39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共同体构建

胡晓张敏仪

[摘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四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微信社群为例,探讨作为社交媒体的微信如何介入在线教育平台构建、如何建立教师在线实践共同体,以支持教师专业实践发展。阐释了“在线实践共同体”(OCoP)的含义及其构建过程,通过调查提出OCoP的建构及评价标准,从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分享资源三个维度确立了微信作为教师专业学习的线上知识社区(PLCs)的维持和培育,明晰了微信辅助混合式教学、助力教师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混合式教学方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注意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课程设计思路不能“为互动而互动”,而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

[关键词]在线实践社群;移动社交媒体;微信;混合式教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文科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220800006080413)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1-0005-04[收稿日期]2022-12-17

随着互联网时代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教师需要成为在线教育共享社群的参与者,深度参与在线学习社群建设。

一、研究框架:“在线实践共同体”的含义及构建

(一)在线实践共同体(OCoP)的含义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简称CoP,译为“实践社群”)理论最早出现在莱夫和温格发表于1991年的“情境学习”相关文章中。根据温格的观点,实践共同体是“对某一主题有共同的关切、问题或激情,并通过不断互动加深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群人”[1],领域、社群和实践是其关键特征。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新媒体介入教学。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建立的实践共同体,已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主选择。实践共同体(CoP)包含相互卷入、合作事业与共享智库三个实践维度[2]认为学习是一种实践,成为该CoP的成员并从内部理解该群体的工作以及其社群术语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3]。其中,参与者的相互卷入是界定CoP的先决条件。因地缘关系难以推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在互联网平台得以充分实现。对于参与本研究的来自深圳、香港、珠海、澳门的四位高校教师来说,他们依托微信建立教育技术实践社群,通过微信登录在线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借助微信平台实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建立教育技术讨论微信群,为课后交流与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渠道,使深、港、珠、澳四地的教学地缘关系更为紧密,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教育共同体的合作事業目标提供了基础。“共享智库”突出了混合式教学的现实价值,深、港、珠、澳四地参与教师可在微信群中对话,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微信的教育实践社群构建

建立微信教育技术讨论群,及时交流混合式教学体验、共同探讨教育实践,成为本方案深入挖掘微信的教育功能、拓展社交媒体的教育边界、探索社交媒体教学互动、重塑教师教育技术考察框架的一个起点。依托线上平台,教师使用的微信群组应被视为一种教育的在线实践共同体(OCoP),它是以共同参与、共有协商和共享资源为特征的整体。线上社群中的个体通过课堂派“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线上平台实现师生虚拟的“相互接触”,重构了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最终成为社会资本的构成领域。作为在线实践共同体,微信群组“共有协商”特性体现了OCoP的主体性,这一主体性由社群参与者基于实践、理解和协商共同建构及确认。线上社群的第三个特点是共享资源,反映了在线实践共同体产生或发展了成员的何种能力,包括信息采集、语言交流、做事方式、成员开发和引进等具体的社群构建措施。

二、研究实施:微信教育实践社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研究为保证可信度,在深圳、香港、珠海、澳门的高校各找了一位教师参与。四位教师从事不同的专业教学,但共同特点是均未超过40岁,有一定英文基础,具有混合式教学平台使用及授课经验。为探讨微信建立的OCoP如何支持四位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笔者收集了微信OCoP成员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在线平台,以及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等相关信息。梳理后,从教师反馈、教学实践、教师访谈三个环节为教师通过微信OCoP交流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提供佐证。

(一)教师反馈

有关微信参与教学的体验,由实践共同体的教师成员在每个月底向方案设计者提交一份教学使用反馈报告。内容可以是使用微信教学或基于微信的教学互动平台(如“课堂派”)的任何应用案例或教学实践心得体会,见表1。

(二)教学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在线平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深圳、珠海的教师多使用基于微信的在线教学平台,香港、澳门的高校则基于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