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植体的处理与接种》(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农业生物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专业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系统且准确地掌握外植体处理与接种的基本流程,包括外植体的选择原则、预处理方法、消毒灭菌步骤、接种操作规范等,深入理解每个环节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熟练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针对不同植物种类和培养目的,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处理外植体,并规范完成接种操作,能够准确判断外植体处理和接种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掌握相应的解决方法,确保初代培养的成功率。
职业能力与素养
通过外植体处理与接种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强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无菌意识、规范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对实验细节重要性的认知。
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操作和问题分析讨论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
社会责任与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外植体处理与接种技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成功、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学生了解外植体处理过程中化学试剂的合理使用、废弃物的正确处理以及资源的节约利用,树立绿色实验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外植体选择的标准和原则,熟练掌握不同植物外植体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清洗、切割等操作。
熟练掌握外植体消毒灭菌的常用方法、试剂及操作流程,以及接种操作的规范步骤,如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工具的使用方法等。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外植体消毒灭菌过程中消毒剂浓度、处理时间与外植体存活率、污染率之间的关系,避免因消毒不当导致外植体死亡或污染。
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如外植体材料不理想、接种过程中出现污染等问题,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组对比图片,第一组是经过规范处理与接种的外植体在初代培养中成功生长,发育成健康幼苗的图片;第二组是因外植体处理不当或接种操作不规范,导致外植体污染、死亡的图片。接着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某农业科研团队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由于外植体消毒不彻底,致使整个初代培养失败,科研人员重新严格处理外植体后获得成功的案例。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大家能看出外植体处理与接种对植物组织培养有多重要吗?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外植体的处理与接种呢?”引导学生思考外植体处理与接种的重要性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直观感受和已有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如发现外植体处理不好会导致培养失败,意识到处理与接种环节的关键作用,并对正确的操作方法产生好奇。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和真实的案例视频,创设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教学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外植体处理与接种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重要意义,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铺垫。
外植体处理与接种基础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外植体处理与接种的基本流程,包括外植体选择、预处理、消毒灭菌、接种等环节。结合流程图,对每个环节进行逐一讲解,如在讲解外植体选择时,介绍选择外植体应考虑的因素,如植物的生长状态、部位、季节等;在讲解消毒灭菌时,通过动画演示消毒剂的作用原理和操作步骤,说明不同消毒剂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为什么选择外植体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季节?消毒灭菌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对外植体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各环节的操作原理和重要性。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仔细观看课件中的流程图和动画演示,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对植物生长和组织培养的已有认知进行回答,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初步构建外植体处理与接种的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通过清晰的流程图和生动的动画演示,将复杂的外植体处理与接种流程直观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问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确每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组探究:不同植物外植体的处理与接种要点
教师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如草莓、菊花、月季、兰花等)。为每个小组提供对应的植物外植体处理与接种的资料,包括该植物外植体的特点、适宜的选择部位、预处理方法、消毒灭菌方案、接种操作技巧、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教师提出探究要求:“请各小组仔细研读资料,梳理出所选植物外植体处理与接种的关键要点,分析不同处理方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