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蓝永洪,饶朗毓
(海南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9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因此,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建设在全国高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回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学生成才的需要和期待,但是在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使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润物无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把思想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首先,很多学生未真正理解学校开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存在懈怠心理,觉得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似,讲的都是“大道理”,参加课程思政相关的学习和活动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其次,由于学时有限,短暂的课堂学习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思政要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也难以充分展开说明,这就使得学生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表面,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展开深入学习,导致课程思政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但在实际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育人观念普遍欠佳。一方面,很多教师以提升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全部时间投入教学中,而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未能将德育贯穿教育的始终;另一方面,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导致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的意念薄弱,协同育人观念不强[3],狭隘地认为专业课堂上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忽略了专业课中蕴含的育人要素。此外,目前很多教师的育人能力偏弱,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核心,授课内容虽具专业性,但缺少人文关怀。专业课教师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教学能力,但普遍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够透彻,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能力,而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不高,部分教师在育人教学设计时束手无策。育人能力不佳是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缓慢的直接因素,提升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课程思政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和润物无声的教育目标[4]。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润物无声,但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加思想政治内容,在讲课时直接插入思政元素,不仅打破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连贯性,而且感觉导入的时机很突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显得很生硬,没有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思想政治内容较多,使学生感觉整堂课在“讲大道理”,反而讲授的专业知识太少,偏离了以专业知识为主,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的教育主旨,直接影响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现在很多的课堂评价标准中提到“本堂课是否具有思政元素的设计和应用”,如果没有涉及思政元素,那么就会失去相应的分值,其出发点是让思政元素更广泛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教师只是为了避免失去分值,而增设思想政治内容,应付了事,其结果适得其反,让人感觉是为了思政而思政。同时为了更多的课程思政课题立项,主管部门会要求思政相关的课题必须占有一定比例,使很多不成熟的或可行性较差的思政课题得以立项,偏离了优中选优的立项宗旨。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都暗含着启迪人们智慧、激发爱国热情、拥有社会正义感、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文化自信及充满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实施主导是教师,对象是学生,课前教师很少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思政元素,学生对哪些思政元素感兴趣。课后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也不关心学生的感受和收获,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进行思政元素的设计和安排。
学校要加强宣传并树立榜样,以榜样为力量引导学生重视课程思政,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将课程思政纳入学生考核的一项指标,把压力变为动力,以端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增加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熟悉感和契合度。此外,教师也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加强课堂管理、创新教学方法及增加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