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材料类研究生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张梦雯,郭晓琴,关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材料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能力素养的必行之路[1]。研究生课程在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研究方向,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2]。工科类研究生的专业课具有专业背景强、工程理念重的特点,如何发掘这类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恰如其分地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互交融,是每一门研究生专业课所要思考的问题。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是一门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的课程,将现实中工程事件、先进技术和人物案例等融入课堂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感受科技发展和科学精神,培养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以应用和发展前景为导向,以合成与制备原理为理论基础,介绍现代材料制备技术的原理、方法与技术。在了解材料先进制备技术研究范畴和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单晶材料、薄膜材料、非晶态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介绍材料制备新技术,使学生能够了解材料制备全过程的主要工艺环节的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挖掘和提炼材料先进制备技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国家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先进制备技术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向先进制备技术发展案例中的人物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通过对航空航天工程事件的剖析和案例对比,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担当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办学定位,突出航空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工匠精神。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仍然大力发挥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有机结合,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直接有效地实现思政教育。同时,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作业、论文中要求学生体现对思政元素的思考,引导学生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用,逐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这样,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不仅强调“教”,更体现“学”。
本课程在介绍材料先进制备技术的同时,通过思政案例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感受科技发展和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方式上,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样化混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合如下。
第一章《概述》课程思政点:灿烂的青铜文化。我国古代的青铜文明绚烂夺目,不仅以其奇特生动的造型、繁复华丽的纹饰体现出中华民族雄伟浑厚的气魄,而且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恰当的合金配比展现了中华儿女非凡惊人的智慧,这些融合当时文化、技艺于一身的精巧器物是我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通过对典型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介绍和还原,使学生在掌握并运用材料制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我国传统制造的高超技术、艺术魅力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感受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体会科技的发展,领悟科学精神。
第二章《单晶材料的制备》课程思政点:第一颗硅单晶诞生记。在丁守谦28岁那年,半导体技术在美国的很多领域都开始应用,并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而他带着一群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开始研制硅单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他们终于制成我国第一颗硅单晶!丁守谦和他的小组并没有停下脚步,开始了难度更高的硅单晶区熔、提纯工作。1960年秋,在一次次的反复改良和试验后,他们得到了一根纯度达到99.99999%的硅单晶,这也是我国第一根区熔高纯度的硅单晶,一举突破技术封锁,敲开了我国通往信息时代的大门。丁守谦见证着我国这60多年来半导体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通过我国第一颗硅单晶诞生的案例,鼓励学生投身于国家重大需求,迎难而上,创新思维,运用所学知识,投身于祖国发展大业。
第三章《薄膜材料的制备》课程思政点:表面工程为材料“赋能”。镀膜技术通俗来讲是在不改变物体本身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给材料“穿”上一件“外衣”,赋予其优越性能。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汪爱英团队开发了碳基复合涂层技术,给企业带来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汪爱英团队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如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缝纫机高速运转部件、高精密模具、轻合金表面强化防护等,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产学研实践活动,了解地方企业的生产痛点,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