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硕士研究生柔性培养与评价研究
谭敏生,李望秀,丁琳
(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柔性是根据环境变化而进行响应的一种能力,它的特征是弹性和适应性。柔性主要有外部变化但系统内部继续有效运行的状态柔性和适应外部新情况而采取新行动的行动柔性。柔性教育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能力为宗旨,是一种可组合、可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它强调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的弹性和灵活性,重视个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应对世界变化的能力。柔性教育既强调教育一贯性的状态柔性,也注重教育适应未来变化的行为柔性。
方岱宁[1]以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所面临的挑战为导向,从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完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推进全方位育人思政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建立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体系。王功勋、祝明桥等[2]提出校企联合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立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体系,培养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施培养全过程的考核机制,实现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黄文涛、赵学增[3]通过研究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提出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的相同点、差异性及本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参照,系统地建设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由单一培养模式向二元化的培养模式转变,建立起两个独立、自成体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以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逐步有序地推进其他培养模式的建立。李爽、赵璐[4]提出以慕课问题为导向,从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提升高校教师学术创新能力、完善高校研究生评价体系、推进“互联网+研究生教育”图书馆IC物理层建设等方面探讨“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建立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体系。刘斌[5]提出确立合理的硕士研究生选拔方法和淘汰机制,建立系统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细化、完善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评估流程,完善研究生导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灵活、公平的师生互选机制,创建治学严谨又具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宋东霞、刘丽新[6]研究美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的经验,提出要在创新管理上建立教育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学位设计,提升学位标准;细化评价标准,扎实研究生基础;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健康向上学术氛围等。孙进、龚俊杰等[7]提出以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改变以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的单一评价方式,通过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郭昱[8]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一套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说明,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思路。裴劲松、张影强[9]主张通过理论创新来提高现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试图从综合素质考评理论中的考评内容体系和考评方法两方面进行探索。
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又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应将理论性课程和工程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在工科教育日趋同质化的今天,通过柔性培养充分彰显研究生个体特征,发挥其特长与优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应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建立柔性培养方法,促使工学硕士研究生夯实基础、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彰显特长、提升能力。
工学硕士研究生应根据柔性课程体系科学选择课程,加强课程学习,夯实理论基础。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准确掌握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要熟悉主要的仿真平台,重复典型实验,加强感性认识。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另辟蹊径。同时,以多层次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为切入点,从理论基础、创新能力等核心要素出发,分级分类构建柔性评价模型,对工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柔性评价。
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服务重点行业的人才需求,课程体系是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的主要载体,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应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研究水平和研究所应具备的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柔性。课程体系的柔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数量丰富、课程层次多元、课程领域广泛等方面,可以从课程分类、设置、实践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特色。课程学习要循序渐进,结合参考资料辅助学习,对不懂的问题要查阅资料;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根据这些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与提高。
学术研究一般从研读前辈的文献开始,领略不同的学术风格,而如何从既有研究成果中发现学术进步的台阶,才是达成学术创新的关键。因此,对研究生而言,研读文献的要义在于通过反思自己研究中的困惑,逐渐明确自己要研究、要回答的问题。要想在某个研究领域取得创新突破,首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