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探索.docx
文件大小:44.69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8.06千字
文档摘要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探索

王烜李春晖刘强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水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高校水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对高校通识课“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进行探索,从水生态文明思想、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应用实践三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课程内容中思想政治融入的关键点和思想政治生长点,提出通过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保护意识的培育逐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水生态文明;融合方法;教学探索

[基金项目]202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及育人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2-0082-06[收稿日期]2022-02-14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其重要性被多次强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根本遵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根据这一要求,深挖高等教育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这是实现全方位育人这一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资源需求量的剧增与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生态安全受到威胁。通过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2]。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且须臾不离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水生态文明建设也因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承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为社会的共识。

笔者结合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挖掘高等学校通识类课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其融入教学过程的生长点,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人才培养外化于行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与目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而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文化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实践经验,探讨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与重点。

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了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通过课程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了自然循环、社会循环认知和水生态文明理念,具备了分析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自觉地把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纳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树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激发学生关心国情、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因此,从课程内容和目标可见,在水生态文明思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实践等方面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具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思政元素,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这些元素涵盖科学素养、人文精神、文化自信、法治精神、理想抱负、社会责任以及家国情怀等多个维度。

(一)水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思政元素

水生态文明蕴含着关于人水关系的丰富哲学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下列各种代表性思想也在逐渐丰富和发展,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提供了指导[4]。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古代中国,儒、释、道等各家就对“天人關系”进行了深入挖掘和阐述,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仁民爱物、热爱自然等思想,倡导人类爱护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它们博大精深,内涵深刻而丰富,蕴含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启示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尊重生命伦理,自觉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传统的生态伦理符合唯物辩证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