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融合研究
刘烨李焱胡文岭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领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聚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立德树人出发,实现育人与育才一体化课程建设,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管理信息系统”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育人育才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项目“Python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库”(KCJSZ202203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4-0086-05[收稿日期]2022-06-10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2]。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该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创造性,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非常必要。在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中,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等三个方面进行德育融合探究,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与育人育才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明确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2020年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中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高等文科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3]。对于管理专业而言,需要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能够适应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胜任现代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国家在新文科建设中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制定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专业培养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情况,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管理的哪些方面。(2)帮助学生重点了解如何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向系统开发人员提出系统需求及设计要求,并积极配合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3)培养学生信息思维与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信息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则是:(1)引导学生深入管理实践、关注现实问题。(2)培养学生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品质。(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3]。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信息系统概念技术基础篇、信息系统建设篇、信息系统应用篇。信息系统概念技术基础篇主要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主,涉及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信息系统建设篇主要以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及开发方法为主线,让学生理解信息系统的实现需要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阶段,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进步,需要不断维护、更新和完善系统功能,以新系统替代老系统,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好的帮助;信息系统应用篇主要以电子商务、电子健康、电子政务等最新应用领域为主,让学生感受到管理信息系统对人类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范围与形式的拓展,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管理信息系统。
(一)课程内容优化
依据课程建设目标,贯彻三条主线,完善和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1.以育人为教学之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出发,以爱党爱国为主线,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坚定学生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以“新财经”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思维能力。以5G、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