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红色廉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docx
文件大小:41.9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4.47千字
文档摘要

红色廉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黄奕博,黄佳楠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辽宁沈阳110136;2.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红色廉洁文化是以红色为根本,廉洁为核心,教育为载体,把红色、廉洁、教育融为一体的文化体系。高校做好红色廉洁文化教育,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红色廉洁文化教育是系统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廉洁文化意识影响、知识教育、实践感悟,从而培养大学生清正廉洁的品质,拒腐防变的防线,廉明行事的为人[1]。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阅历等方面正处于启蒙阶段,务必要求大学生红色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方法与对策与之相适合和相匹配。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将红色廉洁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优才的必然要求,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反腐倡廉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

红色廉洁文化教育涉及广泛,它包含每个人与廉洁相关的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社会道德以及社会实践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教育。大学生红色廉洁文化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实践活动,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要求学习、工作过程中要公正无私,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自治自律。红色廉洁文化也属于全民廉洁文化层面的范畴,培养红色廉洁文化对于国家、集体、个人来说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

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树立高尚的廉洁品质,毕业后无论他们身处何位、身伴何人,都能够将个人得失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坚守红色廉洁文化品格,严防贪腐的糖衣炮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红色廉洁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如下。

当代社会的多元化,令各种思潮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也存在一些消极腐朽和低级趣味的思想,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奢靡之风等。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廉洁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远离消极腐朽的思想。通过宣传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服务大众的优秀榜样,能够建立很好的德育传播效应,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心和积极践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廉洁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淬炼廉洁品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思想和行动上均能够营造文化自信的有利根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红色廉洁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使思政教育持续发力[3]。具体可以体现在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指导,融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培养大学生能够在党的领导下,树新风,讲正气,具有廉洁的品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以道德与法律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引导大学生提高廉洁素养,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以中国历史中廉洁与腐败的具体案例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顺着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历史中关于廉洁的精华和糟粕,以史明鉴。

高等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一般都会定期开展红色廉洁文化教育,组织相关活动,增强教学队伍的廉洁文化意识。但是对大学生在红色廉洁文化教育上重视程度不高,思政教育存在短板。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思想现状较少开展有效的红色廉洁文化教育,导致大学生廉洁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红色廉洁文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聆听会议报告、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参观红色遗物遗迹、思政课堂等。在红色廉洁文化教育中,未能对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不同的学生的需求进行较好地区分。同时红色廉洁文化没能全面地融入课程思政中,造成教学枯燥、缺乏模拟、过于形式等问题,红色基因传承收效甚微。

目前,红色廉洁文化教育还缺乏顶层设计,如红色廉洁文化教育缺乏实践案例、教育方法单一、反馈评价方式不健全、缺少优秀廉洁思政教育教师等,导致红色廉洁教育全面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范畴还有一定差距。

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独立思想、竞争意识、追求实效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理念。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也由言传身教向身教言传转变,传统的课堂学习已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大学生红色廉洁文化教育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秉持正义、不畏强权、自律廉洁的思想素质,促使大学生形成廉洁的文化素养[4]。目前,红色廉洁文化教育的对象主要针对在职人员,尤其是行政人员,对在校学生容易出现标准笼统、欠缺指导、脱离实践、认知盲区。高校红色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施,应注重分年级、分阶段。在宏观上对全年级进行系统的红色文化理念教育,在微观上依据各年级特点,大一重校风校训,大二重权利义务,大三重社会规范,大四重职场规则。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相互渗透,当代大学生比以往更具有浓烈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