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改革探索
李乐吴洁夏乾峰李雪霞
[摘要]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在国家大健康发展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背景下提供技术支撑并输送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专业。“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是卫检专业人才步入工作岗位的必修核心基础课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专业性质及岗位人才需求修订了课程标准。课程以理论为内涵支撑,渗透于检验和检疫操作技能训练,通过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及综合应用处理并解决卫检实际案例,探索并改革考核体系,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
[基金项目]2020年度海南医学院教育科研课题“热带医学学科与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协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YZD202009);2021年度海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热带医学学科与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协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njg2021ZD-3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4-0073-05[收稿日期]2023-01-19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于2012年被正式纳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卫生检验与检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具备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常识,在海关、疾控、质检、进出口检疫、医院及环境监测等机构,或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微生物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理化检验、免疫学检验相关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3-4]。在国家大健康发展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背景下,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伴随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公共疾病预防控制的需求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变革,以及新发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变异而生[5]。在社会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操技能熟练、职业素养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卫生檢验与检疫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3-5]。卫生检验与检疫正在逐步形成独具特色和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服务国家大健康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作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6]。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水、空气、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食品及相关生物样本中所有潜在的微生物,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微生物学、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及其检验技术[7]。以往该课程篇章之间相对独立,理论与综合应用缺乏有机融合,且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背景下的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仍然偏重医学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卫生微生物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出现知识断层、一知半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体系应立足于微生物学理论基础,因此,针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及探索改革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一、“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定位
在我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国家大健康战略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环境下,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量与日俱增。“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中一门举足轻重的专业基础课,胜任卫生检验与检疫相关工作离不开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的专业背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微生物学理论,并以此为依托深化操作技能训练及规范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微生物相关的检验与检疫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素养,应用所学知识和检测手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我国主要疾病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本课程将基础微生物学知识渗透到微生物学检验中,实现理论和实操的有机融合。针对危害我国民众较严重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性感染疾病类型,教师要对这些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采样注意事项、常用的检测技术、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防治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教学,同时加深对检验基本原理的剖析,注重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和真菌学检验技术的实用性、规范性、可靠性。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应用型人才,我们修订了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对“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理论、实操、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与探索[6]。
(二)教学目标
1.理论知识目标。(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分类及基本特征。(2)掌握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理论和检验技术,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为公共卫生检验与检疫事业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8]。(3)熟悉常用的检验技术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