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生物学课程育人”的策略与实践.docx
文件大小:40.9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3.68千字
文档摘要

“生物学课程育人”的策略与实践

邹传龙袁宁

(1.山东青岛市城阳第六中学山东青岛266112)

(2.青岛市崂山区第六中学山东青岛266102)

“生物学课程育人”,正是在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时代背景及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这一文本场景中衍生出的课程育人。即借助生物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然而,当前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传授、轻道德品行培育的实然困境。寻求课程教学中生物学知识、技能与德育内容的关联,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据此,笔者以生物学课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课程育人”的探索,以提升生物学课程育人效应,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增强学生道德实践。

生物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为宗旨,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生物学学科中含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素,具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不过这些德育要素与功能是处于潜在状态的,只是在“课程”与“育人”之间构成了可能性。所以,教师有必要挖掘和拓展生物学课程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使其由潜在状态和可能性转化为显在状态与必然性。唯此,生物学教学才不会停滞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层面,才能触及更深的德育层级。

例如,在重温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教师不仅要聚焦基础的生物学知识,还要挖掘和拓展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再如,针对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介绍新冠肺炎这一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的发生;还要挖掘其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这样才能使学生面对新冠肺炎时,不仅可以用科学的知识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还可以用科学的思维分辨各种信息的真伪,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更要成为一个关爱生命、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人。

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立德树人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渗透到自己的教学理念中,要让课程内容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处于“显在”状态,为“课程”和“育人”之间搭建桥梁,以此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纵向上看,初中生物学、高中生物学两个学段的德育目标尽管各有侧重,却又相互贯通、逐层递进。从横向上看,尽管不同学科的课程承载着不同性质与类型的知识,但由于蕴含着相同、相通、相似的育人要素与功能,各门课程共同构成了具有互补性、交叉性与共生性的课程育人体系。

例如,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是初中学段德育目标的要求,也是高中学段聚焦的德育重点。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从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宏观层面组织教学;而在高中阶段,可以从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观、构建稳定性生态系统模型等从抽象层面,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地理学中某些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历史学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历史发展、化学中的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等内容与生物学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多角度、立体式地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施加影响。

教师要清晰地了解不同学段德育目标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混淆德育学段的目标,又要互留接口,使之首尾衔接、环环相扣;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门课程协调、整体育人的功能。

生物学课程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既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体系。蕴含在生物学知识中的德育要素与功能需要以知识为载体而呈现,知识如果不能跟学生的道德生活和认识、情感、意志等发生联系,知识与道德之间便泾渭分明,无法形成合力。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是品德心理的形成过程的心理逻辑。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行为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表现出对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清晰认识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将其和生物学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通过正确认识、内心体验、完成任务、积极实践,来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发展。

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节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增强爱护植物、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认识洪涝灾害、干旱、沙尘暴等的形成与植被的关系;通过调查、跟拍、评价本班同学的纸张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