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烧伤复合伤护理要点.pptx
文件大小:1.36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2.75千字
文档摘要

烧伤复合伤护理要点汇报人:文小库2025-05-11

目录CATALOGUE01复合伤基本概念02伤情评估流程03创面处理规范04并发症防治策略05营养支持管理06康复护理体系

01复合伤基本概念

火焰烧伤指火焰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皮肤、黏膜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化学烧伤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接触皮肤后引起的损伤,伤口深,易感染。热液烫伤如热水、热油、热汤等液体烫伤,表皮受损,严重时可伤及皮下组织。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烧伤,伤口小但内部损伤大,易引发并发症。烧伤合并损伤类型

病理生理特点6px6px6px烧伤后,皮肤及皮下组织受损,细胞死亡,产生局部组织坏死。局部组织坏死烧伤后,体液渗出,导致电解质失衡,可能引发休克等严重后果。电解质失衡烧伤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如红肿、疼痛、发热等,以清除坏死组织和病原体。炎症反应010302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易感染,伤口愈合慢。免疫功能下降04

烧伤深度烧伤面积合并症情况生命体征根据烧伤伤及皮肤层次,可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烧伤。烧伤面积越大,机体反应越重,易发生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如烧伤合并骨折、吸入性损伤等,病情严重,需及时救治。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是判断烧伤严重程度和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临床诊断标准

02伤情评估流程

使用手掌法或九分法迅速估算烧伤面积,以了解烧伤程度。烧伤面积估算通过观察创面的颜色、湿润度、疼痛程度等,判断烧伤深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烧伤。深度判断详细记录创面大小、形状、颜色、渗出物等,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创面情况记录烧伤面积与深度判断010203

ABCD呼吸监测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道梗阻或吸入性损伤。生命体征动态监测体温监测定时测量体温,了解体温变化,预防体温过高或过低。循环监测监测心率、血压等循环指标,及时发现休克或心功能不全。尿量监测记录每小时尿量,评估肾功能和循环状况。

创面感染观察创面是否有红肿、疼痛加剧、渗出物增多等感染迹象。感染风险评估指标全身感染监测体温、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全身感染。交叉感染注意与其他感染患者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抗菌药物应用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03创面处理规范

尽早清创尽快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减少感染机会。彻底清创彻底切除失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适度清创尽量保留健康组织,避免创面过大。保护组织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清创操作原则

确保敷料无毒性、无刺激性,不引起过敏反应。安全性生物敷料选择标准敷料应具有良好的吸收渗液、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有效性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感染性创面需使用抗菌敷料。适应性敷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避免创面潮湿。透气性

换药周期控制创面渗出较多,需每天或隔天换药,及时清理渗液和坏死组织。初期换药创面渗液减少,可适当延长换药周期,每3-5天换药一次。创面逐渐愈合,换药周期可进一步延长,直至创面完全愈合。换药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后期换药中期换药换药注意事项

04并发症防治策略

补液疗法疼痛管理伤口处理监测生命体征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低血容量性休克。采取有效镇痛措施,减轻疼痛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降低休克风险。及时清创、消毒,预防伤口感染,减少毒素吸收。定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休克征兆。休克预防方案理应用抗生素,尽早控制感染,防止病情恶化。脓毒症预警机制抗感染治疗定期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及时发现异常。炎症指标监测加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免疫支持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警惕脓毒症可能。早期识别

ABCD肺功能保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维护胃肠功能支持尽早恢复饮食,提供营养支持,预防胃肠道功能衰竭。肾功能监测密切关注尿量、尿色及尿比重,及时发现肾功能损害。肝功能保护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05营养支持管理

烧伤程度评估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计算伤后能量需求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需求量。代谢需求计算模型代谢率测定通过测定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和活动系数,计算实际能量需求,以便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营养成分调整依据代谢需求计算模型,调整膳食中营养成分的比例,以满足伤后恢复和修复的需要。

肠内外营养过渡随着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应逐步减少肠外营养,增加肠内营养,直至完全过渡到口服饮食。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功能,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减少感染风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如要素型、整蛋白型等。肠外营养当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时,应采用肠外营养补充。肠外营养可经中心静脉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