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对癌痛患者的影响.docx
文件大小:226.3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6.8千字
文档摘要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黄方方,张卉,程留慧,王道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对癌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晚期癌痛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40例设为试验组,患者接受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另40例患者设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分级、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试验组轻度癌痛、无癌痛例数高于参照组,中度癌痛例数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AS、SDS分值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躯体疼痛、角色受限、感情因素、生命活力、精神健康、社交能力、活动能力、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的护理模式对晚期癌痛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很好地缓解患者疼痛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常规护理;癌痛

癌性疼痛是导致癌症患者生命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普遍见于晚期癌症人群[1]。癌细胞的侵袭会致使患者的病情不断发展,当癌细胞进入到机体其他组织中时,患者便会产生癌性疼痛[2]。在这种疼痛作用下,患者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如暴躁、失眠等,这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癌痛护理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以减轻患者的身心压力,这对于维持晚期癌症人群的生命质量至关重要[3]。癌痛护理主要是以患者的疼痛为切入点,通过临床护理的方式不断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感。祖国医学在癌痛护理上有其独特的见解,耳穴压豆、穴位贴敷、针灸等治疗措施用于癌痛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4]。基于此,本文使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对两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干预,并对比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参照组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的80例接受晚期放化疗治疗的癌痛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0~80岁,平均(52.75±3.72)岁,分期Ⅰ~Ⅱ期22例、Ⅲ~Ⅳ期18例;病理类型胃癌9例、肺癌11例、结直肠癌10例、其他10例。参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1~80岁,平均(50.98±3.16)岁,分期Ⅰ~Ⅱ期21例、Ⅲ~Ⅳ期19例;病理类型胃癌10例、肺癌10例、结直肠癌10例、其他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受检者知情同意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病情经影像学与病理学检查等确诊为肿瘤,并伴癌痛症状;(2)患者与家属同意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认知障碍、传染性疾病者;(2)不配合本研究者。

1.3护理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实施肿瘤内科基础护理,观察患者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疼痛护理方法:(1)睡眠护理。对患者实施舒适睡眠护理,提升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睡眠认知,睡眠时间段将患者房间内的灯光关闭。(2)心理护理。加强探视规划与处理,注重患者与家属沟通,为患者提供亲情支持,有助于缓解内心焦虑抑郁的心理情绪。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注重自身态度,亲切和蔼、面带微笑去服务患者。(3)镇痛护理。制定镇痛方案,缓解患者疼痛。或转移患者注意力,指导患者看书、看电视、听音乐。当患者出现急性疼痛不能耐受时,按照医嘱服用止痛药,除此之外,还可以加用针灸、理疗、热敷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善疼痛症状。

试验组在基础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接受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模式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耳穴压豆。所选择穴位包括皮质下、神门、交感等。针对穴位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随后以王不留行籽进行贴敷,并进行轻微的按摩,单个穴位按摩1min。(2)穴位贴敷。将三七、檀香、冰片以及降香以特定比例混合并碾磨成粉末,以姜汁调制成糊状。取适量,贴敷在患者双侧内关以及膻中穴、至阳等。若患者存在有气虚症状,则增加足三里;若患者存在有痰湿盛症状,则增加天突穴。对患者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随后在对应穴位贴药膏6g左右。于患者睡前贴敷,清晨取下。

1.4观察指标

采用疼痛数字量表(numericalratingscale,NR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癌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设置为0~10分,分别将0分、1~3分、4~7分、8~10分定义为无癌痛、轻度癌痛、中度癌痛及重度疼痛。评估时间点为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