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及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病因与诱发因素
01
疾病概述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04
急救处理流程
05
临床护理措施
06
预后与健康宣教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病理机制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定义
胎盘早剥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出血并形成血肿,使胎盘从附着处分离。胎盘后血肿的压迫导致胎盘植入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向胎盘与子宫壁之间,进一步加重胎盘剥离。
病理机制
01
02
临床分类标准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胎盘早剥,轻度剥离面积小,症状轻微;中度剥离面积较大,症状明显;重度剥离面积超过胎盘面积的一半,症状严重,可危及母儿生命。
按剥离面积分类
分为中央性、部分性和边缘性胎盘早剥。中央性剥离指胎盘剥离面位于胎盘中央,部分性剥离指剥离面位于胎盘边缘,边缘性剥离指剥离面位于胎盘边缘且靠近子宫口。
按剥离部位分类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胎盘早剥的发病率为1%-2%,但地区差异较大,可能与诊断水平和孕妇保健意识有关。
发病率
高龄孕妇、多胎妊娠、孕期吸烟、孕期使用可卡因等非法药物、孕妇有胎盘早剥史、孕妇患有慢性高血压或慢性肾脏疾病等都是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此外,孕妇受到外力撞击或摔跤也可能导致胎盘早剥的发生。
危险因素
02
病因与诱发因素
母体基础疾病关联
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这些疾病可导致胎盘血管痉挛、狭窄,引起胎盘缺血缺氧,从而发生胎盘早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孕妇患有糖尿病时,胎儿血糖也会升高,导致胎盘血管壁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引发胎盘早剥。
孕妇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当胎盘血管出现血栓时,易导致胎盘早剥。
糖尿病
孕妇患有肾脏疾病时,胎盘的血管可能因受到炎症等病变的影响而发生破裂,导致胎盘早剥。
肾脏疾病
01
02
04
03
血栓前状态
外力及环境诱因
腹部外伤
吸烟、吸毒等不良嗜好
子宫内压力突然改变
高龄妊娠
孕妇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摔倒,可能直接导致胎盘破裂、出血,进而引发胎盘早剥。
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导致子宫内压力突然升高,胎盘可能从子宫壁上剥离。
孕妇吸烟、吸毒等不良嗜好,可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
年龄过大的孕妇,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胎盘的附着能力也会减弱,容易发生胎盘早剥。
如膜状胎盘、轮状胎盘等,这些胎盘形状异常容易导致胎盘与子宫壁附着不牢固,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增加。
如胎盘血管瘤、胎盘血管前置等,这些血管异常容易导致胎盘血管破裂,从而引发胎盘早剥。
如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这些附着异常容易导致胎盘在子宫内的位置不稳定,容易发生胎盘早剥。
如胎盘过小、过薄等,这些发育异常会影响胎盘的功能,容易导致胎盘早剥。
胎盘异常特征分析
胎盘形状异常
胎盘血管异常
胎盘附着异常
胎盘发育异常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症状分级
Ⅰ度
阴道流血,可有轻度腹痛或腰背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胎儿情况良好。
01
Ⅱ度
突然发生持续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阴道流血量增多,宫口可开,胎膜破裂,胎儿可有胎心变化。
02
Ⅲ度
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胎儿死亡,胎心消失。
03
子宫硬如板状,有压痛,宫缩间歇时不能松弛。
阴道流血可出现贫血貌,休克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胎位扪不清,胎心消失或听不清。
腹部检查见子宫大于妊娠月份,宫底随胎盘后血肿增大而升高。
体征检查要点
影像学诊断标准
胎盘与宫壁之间出现液性暗区,胎盘后血肿形成,胎盘增厚,有时可见胎盘边缘与宫壁分离。
对于胎盘早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清晰显示胎盘与宫壁之间的血肿及胎盘的剥离程度。
胎心基线代偿性加快、晚期减速或重度变异减速,若出现胎心消失则可确诊。
超声检查
MRI检查
胎心监护
04
急救处理流程
急诊评估优先级
包括年龄、孕次、产次、孕产期并发症等,重点评估产妇生命体征和产科情况。
产妇情况评估
通过胎心监护、B超等手段,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确定紧急处理方案。
胎儿情况评估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判断胎盘早剥的严重程度,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产科干预方案
对于严重胎盘早剥或胎儿窘迫,应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确保母婴安全。
对于轻度胎盘早剥,可在严密监护下尝试期待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保胎治疗等。
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止血药、抗生素等,以控制病情发展。
紧急剖宫产
期待治疗
药物治疗
多学科协作机制
产科与重症医学科协作
对于病情危重的产妇,应及时请重症医学科协助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03
必要时请外科协助处理,如剖宫产手术、子宫切除术等。
02
产科与外科协作
产科与新生儿科协作
产科负责产妇分娩及胎盘早剥处理,新生儿科负责新生儿抢救及治疗,确保母婴安全。
0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