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肿瘤学基础概述.pptx
文件大小:2.8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3.31千字
文档摘要

肿瘤学基础概述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定义与分类体系

02

发病机制解析

03

诊断方法框架

04

治疗手段构成

05

预防控制策略

06

研究前沿方向

01

定义与分类体系

肿瘤基本概念界定

肿瘤发生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涉及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多个层面。

03

通常根据肿瘤的组织形态、细胞类型、生长方式等特征进行命名。

02

肿瘤命名

肿瘤定义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01

良恶性肿瘤区别标准

分化程度

良性肿瘤分化较成熟,与起源组织相似;恶性肿瘤分化不成熟,与起源组织差异大。

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呈浸润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

复发与转移

良性肿瘤手术后不易复发,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手术后易复发,且可发生转移。

对机体影响

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大,可破坏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甚至导致死亡。

组织学分型原则

组织形态学原则

免疫学原则

分子生物学原则

临床应用原则

根据肿瘤的组织形态和细胞特征进行分类,是肿瘤分类的基础。

利用肿瘤细胞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分类,如免疫组化染色等。

基于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类,如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谱等。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治疗效果和预后等因素进行分类,以指导临床治疗。

02

发病机制解析

化学物质和化合物,如石棉、苯、某些染料和有机溶剂等是已知的致癌物质。

如电离辐射、紫外线、石棉纤维等物理因素,可以引起细胞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感染某些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生物因素,如乙肝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和幽门螺杆菌等。

某些遗传因素和家族聚集现象,如乳腺癌、卵巢癌和结直肠癌等。

主要病因学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细胞癌变关键过程

细胞增殖失控

侵袭和转移

细胞凋亡受阻

代谢重编程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不再受正常生长信号的调控。

癌细胞能够抵抗凋亡,导致细胞生存时间延长和数量增多。

癌细胞能够侵袭周围组织,并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

癌细胞改变能量代谢途径,以适应缺氧和营养不足的环境。

转移扩散生物学路径

局部浸润

癌细胞首先侵犯周围组织,破坏基底膜,进入血管或淋巴管。

01

运输和生存

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运输到远处,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02

着床和生长

癌细胞在新的组织器官中着床,并形成新的肿瘤病灶。

03

血管生成

癌细胞诱导新生血管生成,以提供营养和氧气,支持肿瘤生长。

04

03

诊断方法框架

临床检查基础项目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家族病史、个人病史和症状等,为后续诊断提供依据。

病史采集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望、触、叩、听等,发现异常体征。

体格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常规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技术应用

X线检查

利用X线的穿透性,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异常情况,如骨折、肺部病变等。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通过X线对人体进行多角度扫描,获得更为准确的内部结构图像,常用于诊断肿瘤、血管疾病等。

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波,获取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尤其适用于软组织成像,如脑、脊髓、肌肉等。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观察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反映组织代谢和功能状态,常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病理学确认流程

活检

细胞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分子病理学检查

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或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对获取的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染色等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确定病变性质。

对获取的细胞进行涂片、染色等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和恶性程度,辅助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变组织或细胞中的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标志物,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治疗手段构成

手术治疗适应范围

早期肿瘤

对于未扩散的原位癌或早期癌症,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

01

良性肿瘤

对于良性肿瘤,若生长缓慢且不影响生理功能,可选择手术切除。

02

恶性肿瘤

对于恶性肿瘤,若具备手术条件,则应尽早切除肿瘤组织,以减轻病情、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期。

03

转移瘤

对于已发生转移的晚期肿瘤,若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切除,则考虑手术治疗。

04

放射治疗原理分类

体外放射治疗

体内放射治疗

姑息性放射治疗

预防性放射治疗

利用加速器、钴-60等产生的X射线或电子束从体外照射肿瘤组织,使肿瘤细胞死亡或受损。

将放射性粒子或放射性核素植入肿瘤组织内,使其近距离照射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晚期无法治愈的患者,通过放射治疗来缓解疼痛、控制症状、提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