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定义、区别、紧急处理方法、专业治疗手段及骨折后康复注意事项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无论是运动时的碰撞,还是意外摔倒,都可能导致骨骼的完整性受损。在医学上,骨折被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虽然都表现为骨骼断裂,但两者在损伤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区别,不仅有助于及时识别骨折类型,还能为正确处理和后续康复提供指导。
一、两种骨折类型的定义与区别
(一)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也被称为单纯性骨折,是指骨折部位的皮肤和黏膜保持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形象地说,就是骨头虽然断了,但皮肤表面没有伤口,骨折断端被包裹在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内部。这种骨折类型相对较为“隐蔽”,在外观上,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有时会出现轻微的畸形,比如肢体短缩或成角。例如,在篮球运动中,球员不慎崴脚导致脚踝处闭合性骨折,受伤部位会迅速肿胀,无法正常行走,但皮肤表面完好无损。
判断闭合性骨折,除了观察外观,还可通过疼痛程度来初步判断。骨折处通常会出现剧烈疼痛,且在移动受伤肢体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加剧。此外,受伤肢体可能会出现异常活动(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关节活动的情况)或骨擦音(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但不要刻意去尝试引发这种声音,以免加重损伤)。
(二)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形成鲜明对比,它是指骨折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简单来讲,就是骨头断裂后,骨折端刺破皮肤,造成伤口,外界细菌等微生物容易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开放性骨折通常伤势更为严重,伤口处可能会有明显的出血、渗液,骨折端甚至可能直接暴露在外,肉眼可见。比如,摩托车骑手在车祸中腿部受到撞击,出现开放性骨折,现场就能看到腿部皮肤破损,骨头断端露出,伴有大量出血。
开放性骨折根据伤口大小、污染程度和软组织损伤情况,还可细分为三个等级:
1.Ⅰ型:伤口长度小于1cm,一般为比较干净的穿刺伤,骨膜损伤轻微,骨折较简单。
2.Ⅱ型:伤口超过1cm,软组织损伤较广泛,但无撕脱伤,亦无形成组织瓣,骨折中度粉碎。
3.Ⅲ型:软组织损伤广泛,包括肌肉、皮肤及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污染严重,骨折粉碎程度高。
(三)二者的本质差异
从损伤程度上看,开放性骨折由于存在伤口,感染风险极高,容易引发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治疗和恢复过程更为复杂;而闭合性骨折相对感染风险较低,若骨折移位不明显,恢复过程相对顺利。在影像学表现上,通过X光、CT等检查,闭合性骨折能清晰看到骨头的断裂情况,但看不到皮肤损伤;开放性骨折不仅能看到骨折断端,还能观察到伤口与骨折端的关系。此外,开放性骨折往往需要更紧急的处理和更复杂的手术治疗,住院时间和康复周期通常也更长。
二、不同骨折类型的紧急处理方法
(一)闭合性骨折的现场处理
当遇到闭合性骨折患者时,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要询问其受伤情况和身体感受;若意识不清,需立即检查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然后迅速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可利用身边的木板、树枝、杂志等物品作为临时固定材料,将其放置在骨折部位的两侧,用布条、绷带等进行捆绑固定,但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例如,前臂闭合性骨折,可将两块木板分别放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用绷带固定,使前臂保持功能位。若没有合适的固定材料,上肢骨折可将手臂固定在躯干上,下肢骨折可将受伤的腿与健侧腿捆绑在一起。
固定后,应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在搬运过程中,要尽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避免晃动加剧损伤。如果是脊柱部位的闭合性骨折,严禁随意搬动患者,应等待专业急救人员使用担架和脊柱固定板进行搬运,防止损伤脊髓导致瘫痪。
(二)开放性骨折的紧急处置
开放性骨折的现场处理更为关键和紧急。第一步是立即止血,可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等直接按压在伤口上,持续施加压力,直到出血停止。如果出血较为严重,可在伤口的近心端使用止血带,但要注意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没有专用止血带时,可用宽布条、领带等代替,但不可使用铁丝、电线等过细的物品,以免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止血后,要用干净的敷料覆盖伤口,避免伤口进一步污染,但不要试图将暴露在外的骨折端复位或塞回伤口内,以免将细菌带入体内引发感染。如果现场有生理盐水或饮用水,可对伤口进行简单冲洗,去除表面明显的污垢,但不要用力擦洗伤口内部。同样,要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出现休克症状(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意识模糊等),应将患者头部放低,脚部抬高,以增加脑部供血。
三、医院内的专业治疗手段
(一)闭合性骨折的治疗
在医院,医生会根据闭合性骨折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对于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