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品管圈活动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并实施品管圈活动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至5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中西医护理;观察组以“早期中西医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为主题,召开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早期中西医护理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意义并制定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结束后,观察组的肢体运动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恢复情况,,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品管圈;脑卒中偏瘫;中西医护理
脑卒中主要是指脑血管系统疾病病而引起血管痉挛、堵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运动功能失衡。偏瘫是脑卒中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后遗症,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而偏瘫肢体的早期中西医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肢体痉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恢复【2】。品管圈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乐的现场管理方式,让员工自觉的参加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以及成就感【3】。
在2017年1月至5月我所属科室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运用了品管圈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01-2017、05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女性14名,男性26名,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5岁;对照组女性15名,男性25名,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3岁;纳入标准【4】:①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②经CT或MRI证实为初发脑卒中;③因脑卒中致肢体功能障碍,肌力≤4级;④生命体征稳定;⑤未出现肢体畸形等并发症;⑥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病变。两组患者从性别与年龄比例等数据资料可以看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观察组开展以“早期中西医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
1.2.1品管圈的组成
圈员由定性成员及非定性成员组成,定性成员为我科10名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二人,护师五人,护士三人,推选组长一人,辅导员1人,聘用医院中医科医生及理疗科医生为咨询顾问,非定性成员主要由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家属组成。取名“心手相连圈”,寓意“护理成员与患者及家属齐心协力、心手相连、促进康复”,选出一名圈长,并讨论明确各个圈员的工作分工,圈长主要负责整个品管圈活动的策划及组织活动的开展,各圈员主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及分管项目的进行评估、计划、实施及最后的确认等。
1.2.2选定主题
通过临床护理检查,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反馈活动等,发现中西医早期护理过程中存在穴位选取不准确,针灸刺激强度和时间不够,护理时间不固定以及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选定以“早期中西医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为主题。
1.2.3分析原因,查找早期中西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护因素:护士知识缺乏,责任心差、指导不规范,护士宣教不到位。(2)患者因素:家属不重视,患者不配合,缺乏自信不能坚持治疗、多数患者对早期中西医护理的认识不足。
1.3实施相应的有效措施
1.3.1分析中西医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
品管圈活动成员共同参与,利用头脑风暴法详细分析影响中西医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原因,绘制成图,具体原因分析见图1。
功能锻炼流程不合理
功能锻炼流程不合理
图1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西医护理的因素
1.3.2资料收集
前期资料收集,制作中西医护理检查表格,内容包括护理时间、结合中西医护理后情况、执行护士签名,并悬挂患者床尾,每2h圈员及护理人员检查患者的肢体功能性,并做好记录和数据统计。
1.3.3加强中西医护理知识的宣教
制作中西医护理的知识宣教报纸,知识通俗易懂,并将其贴在墙上,便于患者及其家属熟知并接受。
1.3.4加强护理知识的培训
增强护理人员中西医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增强护士对其护理的认知。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理成就感,对于年轻护理人员,每周科内进行临床护理培训,其内容包括穴位的定义以及针灸、拔罐等穴位的选取,刺激程度,护理治疗时间等。
1.3.5制定合理的评估制度
规范中西医护理的介入时间、强度,制定特异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