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程思政融入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探索.docx
文件大小:43.73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6.65千字
文档摘要

课程思政融入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探索

陈小雨姚远韩佩佩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机制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作为康复医学的支撑学科,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重点。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报道较少且尚未形成完善的建设、管理及评价机制。“运动治疗学”是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探索“运动治疗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希望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道德精神和爱國主义情怀,为专业同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运动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202216001);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A3-0200-23-311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36-0103-04[收稿日期]2023-0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强调德育在先,要求将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道德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近年来,上海健康医学院尤其重视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本文以“运动治疗学”课程为例,从课程特点出发,挖掘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在本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争取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运动治疗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

康复医学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运动治疗学”是康复医学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开设于本科二年级。此时,学生正处于专业课程的起始阶段,课程压力大、学业重、专业认识较为模糊、缺乏职业认同感等易引起学生思想不稳定、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医学生技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课程技术掌握的情况。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中“运动治疗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且较抽象、趣味性低,理解记忆难度较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与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授课教师更容易出现重视专业教育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能力、专业认同感、职业道德、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不足,以至于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缺乏对患者的仁爱之心,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鉴于此,专业教师应努力在教学时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执教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高效地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运动治疗学”教学之中,发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2]。

二、“运动治疗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运动治疗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将运动治疗的专业知识教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物理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怀,继承和发扬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中国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治疗之间的契合点,争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之路。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挖掘和优化一系列思政元素,例如价值观引领、家国情怀、医患沟通技巧、医患共情、职业精神等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多层次紧密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还促进了学生岗位胜任力、医学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及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运动治疗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本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希望通过“运动治疗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

(一)生命至上教育

运动治疗的服务对象为功能障碍患者,主要包括残疾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可播放残疾人励志视频“成就梦想·我也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通过展示残疾人生活现状及其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坚韧可贵,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此外,讲解到心功能训练时,提到人体重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的中枢是心脏,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影响心功能。通过研讨媒体报道年轻员工加班后猝死的新闻,给当下年轻人敲响了健康的警钟,引导学生明白过度疲劳、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对心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伤,由此让学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珍爱生命。学生只有懂得生命的可贵,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尽职尽责,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