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科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王晓玲黄佳谢秋蓉陈倩倩江征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全面推进“运动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因课制宜,全面覆盖类型丰富、融入培养职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服务健康中国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寓于隐性的专业课教学。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高素質康复治疗学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健康中国。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运动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厅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健康中国视域下康复治疗学人才服务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FBJ;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小学生姿势不良的矫正策略与干预实证研究”(FJJKCG20-30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6-0116-04[收稿日期]2022-12-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运动科学”是康复物理治疗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康复物理治疗学专业二年级学生。本课程主要分为健康体适能、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实践、身体功能动作评估与训练三部分内容。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课程团队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开展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探索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结合专业知识模块,有机融合“运动科学”课程的德育元素,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置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发展战略中思考和定位,充分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2-3]。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供给,全方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促进“知、信、行”深度融合,培养现代社会合格的康复治疗学人才。
围绕“培养什么人”,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围绕“怎样培养人”,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临床案例,厚植家国情怀、培养职业精神,激发学生守护人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围绕“为谁培养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康复治疗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
课程团队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精神,引导学生将防治疾病、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将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寓于隐性的专业课教学。
二、“运动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运动科学”包括理论课程24学时,实训课程32学时。理论课程包括6个模块内容,实训课程包括8个模块内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培养职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服务健康中国的思政元素,构建全面覆盖、多样丰富的“运动科学”课程思政教育。
(一)培养职业精神
重视德育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素质教育[4]。2007年提出了“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和实践,科学运动促进健康体适能。“健康中国2030”战略倡导全民健康,通过相关章节内容的专业学习,引领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家国使命紧密联系,激励学生不断提高指导民众科学健身的专业能力,使其认识到医术精湛是服务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敬业、爱业、专业精神,使其成长为对患者贴心、对社会乐于奉献爱心、怀有仁心的高素质康复人才。
(二)坚定文化自信
剖析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对科学运动处方的认知和理解。传统运动疗法,包括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和太极拳等,都是我国传统养生的智慧和宝贵的遗产。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认同、挖掘和继承中国传统运动文化的重大价值,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建设富有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