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一、社区的概念与构成社区的要素;(二)构成社区的要素
地域要素
人口要素
有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
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认同意识
相应的社区管理制度及管理机构;(三)社区的功能
自治功能
整合功能
服务功能
保障功能
监督功能;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机构与性质: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
服务团队:全科医师为骨干
服务方式: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预防为导向
重点服务对象: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
服务目的: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主要功能: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三、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的基本概念;一、全科医学;二、全科医疗;(二)全科医疗的特点:
可及性:首诊服务
持续性:全生命周期,疾病全程
综合性
协调性:调动资源的能力与渠道
人性化:以人为中心;(三)全科医疗的服务形式
门诊:最主要、最基本、最常见的服务形式
出诊
家庭照顾与访视
急诊
转诊、会诊
双向转诊:全科医疗服务中特别强调的特殊服务形式;特性;三、全科医生;(二)全科医生的角色:
1.对患者及家庭:诊疗者、协调者、管理者、教育者、咨询者
2.对医疗保健体系:守门人、团队管理及教育者
3.对社会:社区健康组织与监测者、社区/家庭成员;(三)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
1.强烈的人文情感
2.出色的管理意识
3.执着的科学精神
4.良好的沟通能力
5.良好的应变能力
6.娴熟的业务技能;第三节
全科医学的发展;;;(一)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龄化带来的困扰;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主要疾病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点:
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病程漫长;(三)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概念的扩展;(四)卫生经济学压力和卫生改革的需要;2.卫生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全科医学培训步入规范化
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第四节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与特点;一、基础医疗保健
二、人性化照顾
三、综合性照顾
四、持续性照顾
五、协调性照顾
;第五节
全科医学教育;我国全科医学教育项目:
1.医学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教育
2.全科专科医师培训项目: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
3.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项目
4.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5.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项目
6.全科医生骨干培训项目;致谢;;;;;一、全科医生的两个关注中心
二、全科医生的“患者”范畴
三、理解“病患”对患者的意义和影响
四、以人为中心的诊疗原则;一、全科医生的两个关注中心;1.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
生物医学模式优点
以处理疾病症状和体征为主,照顾目的比较单纯;
处理疾病问题时采用基于科学还原论的高新技术方法;
疾病的处理结果可得到有效科学方法的确认;
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一、全科医生的两个关注中心;一、全科医生的两个关注中心;一、全科医生的两个关注中心;;三、理解病患对患者的意义和影响;;;;;;;1.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首要任务;1.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首要任务;1.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首要任务;;3.提供预防性照顾;4.改善遵医行为;探索全科问诊的SOP(标准操作程序),贯彻“全人、全家、全区、全面、全程”的理念,从规范介绍自己的医生身份及正确称呼对方着手,对全部问诊过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实践和探索。与专科医师问诊的明显区别在于,要全面关注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家庭关系、生活环境、气候变化、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因素对其健康影响,充分体现出个性化、全方位、立体式、动态性的健康照护模式。;;;;;目录;案例分析
患者,男,56岁,因“反复胸痛1月”就诊。
患者自述1周前开始,晚上躺下后觉胸痛,部位为胸骨两侧(约第4肋间),疼痛间断发作,每次持续1-2小时。常吐白黏液,量多,无咳嗽,精神食欲尚可。无头晕、头痛等其他不适,大小便正常。当地诊所疑诊冠心病,建议转我院查心肌酶、心电图、胸片。来诊时无胸痛。既往无慢性疾病史。查体:血压144/84mmHg,脉搏7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5次/分,心音清晰,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腹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余无特殊发现。;一、全面收集临床资料—病史采集;个人资料:患者的期望和需求
家庭背景:绘制家系图
社会背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临床判断
;二、临床判断
;3.临床流行病学:概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