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ocx
文件大小:43.3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7.45千字
文档摘要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周艳丽谷建梅王晶

[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注重创新发展,突出医学检验技术属性,探索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想,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一些思考。课程体系按照“平台+模块”统一设置,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教育平台等四个部分构成,每个平台设若干课程模块,构建符合专业定位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搭建并逐步完善基于模块式分类、必修和选修交叉的通识课程群,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旨在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2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SJG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1-0148-04[收稿日期]2022-08-22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笔者对学校现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基础,大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进“五育并举”,合理构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形成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重点,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学校现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当今医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其职业内容已扩展到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检验试剂研发、检验仪器设备研发与制造及其产品营销等方面[1]。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12年,教育部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隶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统一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隶属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由此,医学检验学科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调整后的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具备初步现代化医学检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2]。五年制与四年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明显不同:医学检验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是检验医师人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加注重技术属性,注重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培养的是检验技术人才。

二、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强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携手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岗位胜任力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针对新的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笔者制订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基础知识的厚度,加强了实践,增强了动手能力,同时重视创新能力培养。这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医学人文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笔者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质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等。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笔者努力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学生掌握了医学检验技术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拥有了较强的医学检验实践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为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奠定了基础。

在新医科背景下,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基础,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