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红细胞【胞体】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l5~20um,约为红细胞的2~3倍。【胞核】胞核较大,约占整个细胞的4/5,呈圆形或椭网形.多位于中央染色质为细颗粒组成的网状,比原始粒细胞的染色质粗密,呈紫红色,核仁l~3个,不清晰,呈浅蓝色。【胞质】胞质量少,呈不透明的蓝色,浓厚不均,近核周围染色较浅,为“环核带”,有时可在核边缘见到一块无色区,为“初浆”,边缘偶有伪足状突起.无颗粒,但有时由于核酸丰富,自行凝集,形成假颗粒状。早幼红细胞【胞体】胞体圆形,较原始红细胞略小,直径为l0~18um,约为成熟红细胞的1.5~2.5倍。【胞核】胞核较大,约占整个细胞的4/5,呈圆形或椭网形.多位于中央,染色质为细颗粒组成的网状,胞核呈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边缘呈紫红色,核染色质较原始红细胞粗糙紧密,呈粗颗粒状甚至浓集成块。【胞质】胞质较丰富,呈深蓝色,不透明,有时其蓝色较原始红细胞更深。【核仁】核仁已消失中幼红细胞【胞体】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较早幼红细胞小,直径l0~15um,均为成熟红细胞的1.5~2倍。【胞核】胞核占细胞的l/2~2/3,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很致密,呈小团块.如车轮状。【胞质】胞质明显增多,因含有不等量的血红蛋白,染色呈蓝色混有红色的多色性。早期者因核糖核酸多些,故蓝色多些,为蓝灰色;晚期因大部分胞质血红蛋白化.故红色多些,为灰蓝色。【核仁】无晚幼红细胞【胞体】胞体呈圆形,较小,直径为7~10um,大小已接近成熟红细胞。【胞核】胞核呈圆形,大小约占细胞的l/2,位于中央或偏于一侧,染色质很致密。早期可见车轮状痕迹,晚期核致密坚实,结构不清,染色质团块已混为一体,成为紫黑的一团。有时可见核破碎,或核被脱出细胞外的现象。【胞质】胞质的颜色已接近成熟红细胞,呈橘红色,或略带淡蓝色。*1.如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一系、二系或三系增多,一系增多伴二系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5.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如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骨髓穿刺的临床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①诊断疾病: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②观察疗效及定期复查。骨髓检查诊断疾病的性质分为肯定性诊断、提示性诊断、符合性诊断、疑似性诊断、排除性诊断等。*肯定性诊断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一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一匹克病等克病等*骨髓有较特异性改变,但特异性不强,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亚型等,同时可建议做相应检查骨髓呈非特异性改变,但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可解释临床者。如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同时可建议做进一步检查*(1)由于细胞形态的变化多种多样,故观察细胞时不能抓住某一、两个特点就轻易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应全面观察细胞形态(包括胞体、胞核、胞质).同时应注意与周围细胞进行比较。(2)同一患者的骨髓涂片,如涂片制备、染色、观察部位等不同,其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相差较大。如染色偏深,其细胞核染色质结构及颗粒偏粗,浆色偏深;如染液偏酸或偏碱,其涂片上细胞偏红或偏蓝;如涂片制备偏厚,其细胞变小、浆量变少、细胞结构不清楚。(3)血细胞的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为了便于识别,通常将各系细胞人为地划分若干阶段,但实际观察中常会遇到一些细胞介于上、下两个阶段之间,一般将它归入(4)对于个别界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如难以判断,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列中)。例如介于原始粒细胞与原始淋巴细胞之间的细胞,一般情况原始粒细胞较原始淋巴细胞易见,故应归人原始粒细胞,但如果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应归入原始淋巴细胞。(5)急性白血病时,各系统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有时极为相似,很难鉴别,这时应注意观察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成熟细胞,与其比较,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并要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血涂片细胞形态观察等。骨髓细胞学检查1.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适应证和禁忌证2.血细胞发育形态学变化的一般规律3.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4.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图片及形态特点骨髓细胞学检查
适应证(1)出现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2)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3)出现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4)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