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docx
文件大小:44.03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9
总字数:约7.1千字
文档摘要

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翟玮炜方可梁丽

[摘要]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直接决定了他的成长和成才。基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新工科建设人才培育需要出发,以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基础,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效果进行了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阐述。

[关键词]智慧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智慧课堂建设研究”(2020SXJP029);2021年度西南石油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X2021KCSZ034);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家—校—医—社立体多维心理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G2021-53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2-0164-04[收稿日期]2022-08-09

2018年10月,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就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意见,以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综合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国际工程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知识图谱可见,新工科具有极强的跨学科性、知识整合性、实践应用性、创新创造性、个体可持续发展性和社会适应性。这些特点要求促使各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积极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打破学科界限,革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加快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新工科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课堂

在新工科建设要求下,新工科人才培育向着创新创造、跨界整合、高素质卓越工程师方向发展。李培根院士在关于未来工程人才新素养的阐述中提出,多一点“形而上”,对“超世界存在”的关注——一种使命感和价值感,空间感,关联力,想象力,宏思维,批判性思维[1]。这必然需要对“人”的认知与联结更深刻、思维训练更高阶、知识体系更综合和自我学习发展及适应时代的能力更持续;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工科知识与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培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适应多种工种的创新型、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2-3]。

众多研究显示,工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较强的逻辑思维与技术能力,强调标准规范,但在个性成长发展、人文素养积淀、情绪情感表达、人际交流互动等培养方面较薄弱。面对新工科人才培育的要求和工科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公共必修课程,如何更有力地支撑新工科人才心理素养的塑造,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重构成为必然。智慧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可突破课堂的时空界限,拓宽学习渠道,构建个性化、智慧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化、适配化的课堂学习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智慧的生成与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教学模式构建

通过“学堂在线+雨课堂”搭建线上课程学习平台,基于新工科人才心理培育需求,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活动、完善考核体系,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教学目标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关注学生自信、希望、乐观、韧性、责任、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重视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人格与价值塑造等方面带来的有意义的、深刻的变化,以及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持久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助力个体未来发展[4]。

基于工科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工科人才的培育需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层面进行教学目标设置。在使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具有自我认知能力、学习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爱与被爱能力等的基础上,塑造大学生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探索和把握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希望大学生积极乐观、富有韧性,能不断学习、主动适应,推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共同实现。

(二)优化核心心理素养培育下的教学内容

在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的培育。结合笔者所属学校的类别特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