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传染病防控培训体系构建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1
传染病基础认知
02
预防控制核心措施
03
应急处置机制
04
健康监测体系
05
宣传教育策略
06
长效机制建设
01
传染病基础认知
乙类传染病
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是严格管理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
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是监测管理的传染病,需要开展常规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甲类传染病
包括鼠疫、霍乱等,是强制管理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法定传染病分类标准
校园高发疾病类型解析
呼吸道传染病
如流感、麻疹、水痘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易在校园内引起爆发流行。
01
肠道传染病
如诺如病毒、细菌性痢疾等,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接触传播,易在集体食堂、宿舍等场所爆发。
02
接触性传染病
如手足口病、结膜炎等,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易在托儿所、小学等儿童聚集场所流行。
03
主要通过飞沫、空气等媒介传播,风险场景包括教室、图书馆、集体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
呼吸道传播
传播途径与风险场景
主要通过食物、水源等媒介传播,风险场景包括集体食堂、食品加工厂等。
消化道传播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疱疹、粪便等传播,风险场景包括托儿所、游泳池、公共场所等。
接触传播
02
预防控制核心措施
晨午检制度执行规范
各班级每日进行晨午检,记录学生出勤情况、身体状况和缺勤原因,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在晨午检时,对学生的体温进行监测,发现发热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各班级应建立晨午检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将异常情况报告给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晨午检流程
体温监测
报告制度
教室消毒
每日对教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和表面,如课桌、门把手等。
宿舍消毒
每周对宿舍进行清洁和消毒,重点消毒床铺、衣柜、门把手等易滋生细菌病毒的场所。
校园环境卫生
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定期修剪花草树木,保持空气流通。
环境消毒技术指引
对发现的疑似传染病学生,应立即送往隔离观察室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学生接触。
隔离观察室管理
隔离观察室使用完毕后,应进行全面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隔离观察室消毒
隔离观察室应设置在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区域,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消毒物品。
隔离观察室设置
隔离观察室管理流程
03
应急处置机制
A
B
C
D
疫情报告责任人
班主任、校医、校领导等。
疫情报告时限与路径
报告内容
疫情发生时间、地点、人数、症状、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
报告方式
口头报告、书面报告、网络直报等。
报告时限
发现疫情后2小时内向疾控机构报告,同时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2014
班级停课判定标准
04
01
02
03
停课条件
班级内出现多例相似症状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例。
停课范围
根据疫情扩散情况,可为一个班级、年级或全校。
停课时间
根据传染病潜伏期、治疗期等确定。
复课标准
疫情得到控制,经疾控机构评估后,方可复课。
追踪范围
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老师等。
密切接触者追踪方案
追踪方式
调查接触史、观察症状、检测体温等。
追踪期限
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确定,通常为最长潜伏期加1-2天。
追踪结果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如有症状及时就医并报告。
01
02
03
04
04
健康监测体系
师生健康档案建设
师生需定期申报个人健康状况,包括身体状况、旅居史等信息。
健康状况申报
每日定时对师生进行体温测量,记录并分析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体温监测
对师生健康档案进行实时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无遗漏。
档案动态管理
症状预警信号识别
关注师生是否出现发热、咳嗽等常见传染病症状。
发热咳嗽等症状
留意师生是否有皮疹、腹泻、呕吐等异常症状。
皮疹及消化道症状
发现多人同时出现相似症状时,立即进行进一步排查。
聚集性病例监测
01
02
03
缺勤缺课溯源管理
缺勤缺课登记
对师生缺勤缺课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了解原因及去向。
对缺勤缺课师生进行追踪,确保其健康状况,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追踪与报告
师生因病缺勤缺课后,返校时需提供健康证明,确保校园安全。
返校健康证明
05
宣传教育策略
个人卫生习惯
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等良好卫生习惯。
传染病知识普及
定期组织传染病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控制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增强身体免疫力。
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包括传染病的识别、报告、隔离、消毒等措施,提高教职工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传染病防控知识
应急处置流程
健康教育能力
培训教职工熟悉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培养教职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