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护理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生命体征监测要点
03
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04
并发症风险管理
05
营养支持实施策略
06
多学科协作模式
01
基础护理操作规范
01
基础护理操作规范
PART
体位管理与压疮预防
01
体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如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等,确保患者舒适。
02
压疮预防
定时翻身,避免长时间局部受压;使用气垫床、海绵垫等减压设备;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
皮肤完整性维护策略
伤口护理
对于已有的皮肤伤口或破损,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护理,防止感染。
03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和护肤品;保持床单、被褥等干燥、清洁、平整,避免摩擦和刮伤皮肤。
02
皮肤保护
皮肤清洁
定期洗澡或擦浴,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污垢和细菌滋生。
01
呼吸道护理标准化流程
定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如吸痰、拍背等,确保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如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呼吸监测
对于需要氧疗的患者,应按照医嘱给予合适的氧浓度和流量,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吸氧。
氧气疗法
02
生命体征监测要点
PART
实时数据采集频率标准
心率
血压
呼吸频率
体温
每分钟测量一次,异常情况下需增加测量频率。
每4小时测量一次,对于高血压或低血压患者应增加测量频率。
每小时测量一次,异常情况下需增加测量频率。
每4小时测量一次,发热患者应增加测量频率。
心率异常
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状况,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或采取其他措施。
血压异常
立即调整药物剂量或输液速度,确保血压在安全范围内波动。
呼吸频率异常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病情变化。
体温异常
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
异常指标应急响应机制
设备校准与误差控制
6px
6px
6px
按照厂家规定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设备校准
将实时监测数据与患者其他生理参数进行比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比对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及时更换损坏的部件,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误差控制
01
03
02
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识别异常指标的能力。
人员培训
04
03
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PART
多重耐药菌隔离规范
单独隔离
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携带者单独隔离,避免与其他患者交叉感染。
标识醒目
在病历、床头卡等位置贴上明显的标识,提醒医护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专用物品
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配备专用体温计、听诊器等诊疗用品,用后严格消毒。
医护人员防护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医护人员需穿隔离衣、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措施。
侵入性操作无菌原则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灭菌
消毒皮肤
隔离保护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如气管插管、导尿、深静脉置管等,需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和敷料,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不可重复使用。
进行侵入性操作前,需对患者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以降低感染风险。
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非操作部位的皮肤、黏膜等,避免交叉感染。
环境消杀执行标准
空气消毒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使用空气净化器或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
02
04
03
01
地面消毒
病房地面需保持清洁干燥,每天用消毒液湿拖,防止细菌滋生和传播。
物体表面消毒
对病房内的桌面、床头柜、门把手等物体表面进行定期消毒,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
污物处理
及时清理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04
并发症风险管理
PART
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
早期活动
机械预防
药物预防
定期评估
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如深呼吸、咳嗽、踝泵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如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使用弹力袜或气压治疗仪等机械性预防措施,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定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
肺部感染早期识别方法
监测体温
每日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发热。
01
观察呼吸
注意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呼吸困难。
02
咳嗽与咳痰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观察痰液的颜色、量和性状。
03
肺部听诊
定期听诊患者肺部,注意是否有湿啰音或哮鸣音。
04
应激性溃疡干预措施
预防用药
肠内营养
止血治疗
胃黏膜保护
对于高危患者,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可预防性使用抑酸药物。
尽早给予肠内营养,以保护胃黏膜,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一旦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应立即采取措施止血,如给予止血药物、内镜下止血等。
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以减轻胃黏膜损伤。
05
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