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的CT辐射防护安全教育
王杰,熊伟茗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16;2.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400014)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大型设备的迅速发展,从以前的医学影像学科细分出来的新专业。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技术,能够灵活实施个性化影像技术检查方案,有效开展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管理活动。CT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专业实习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
CT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检查手段,在全身各个系统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CT可以获得真正的断面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作定量分析,还具有成像速度快、无创等优点。CT检查也有一个明显的局限性,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X线成像,具有一定的电离辐射。
目前社会对辐射的了解越来越多,对辐射防护越来越重视,CT检查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辐射防护专业知识,消除受检者的辐射恐惧,做好CT辐射防护措施,避免辐射安全事故发生。实习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辐射防护理论知识,但临床检查实施过程中情况多变,灵活选择防护方式非常必要。实习生需要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掌握CT辐射防护的应用。
辐射包括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CT是人工辐射的最大来源[1]。电离辐射的重要特征是大量能量的局部释放,每次电离释放的能量足够破坏一个强化学键,可引起大量自由基的生成,导致生物大分子的损伤,特别是DNA的损伤。人体受到射线照射,细胞有三种可能的结局:一是细胞未受损或受损后修复正常;二是细胞死亡;三是细胞变异但没有死亡,有可能形成变异的克隆子细胞,当机体免疫不健全的时候,变异的克隆子细胞可能恶变,产生肿瘤。表现在临床上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包括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通常存在一定的剂量阈值,接受的剂量超过剂量越多,产生的效应越严重,临床表现为各种放射病,如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白内障、皮肤红斑、溃疡甚至死亡,因此在辐射防护中必须防止发生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有两大类: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它们的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但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遗传效应指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要特别注意孕妇、儿童及有生育需求的个体的辐射防护。
国家对医用电离辐射源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符合的放射单位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定期进行防护性能检测及个人剂量监测。CT属于X射线诊断设备之一,CT机房首先要按照规范建设,包括使用面积、单边长度及机房的屏蔽防护铅当量厚度。在CT工作场所的必要位置设置辐射警示标志或者工作指示灯。机房还应按标准配备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质量。2007年,卫生部发布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规定了放射工作人员的从业条件,要求上岗前培训,定期复训放射防护,还设置了患者、放射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的个人剂量阈值。对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设职业健康档案。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培养操作CT机的主要专业之一,大量的实习生毕业后将独立进行CT扫描操作,是实施CT辐射防护的一线人员,有必要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安全有效的辐射防护手段,牢固树立辐射防护的安全意识[2-4]。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作为未来的放射专业人员,既不能畏惧辐射,又不能轻忽辐射的危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掌握专业的放射知识,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检查操作规程。在执行辐射防护中,既要保护放射工作者本人、患者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又要允许进行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检查以造福患者。
做好CT辐射防护安全教育,需要让实习生知道CT机X线的原理,辐射的危害,防护的必要性,防护的原则以及措施[5]。实习生通过前面的理论学习,已经具备了电离辐射及放射防护的基础知识,但对放射卫生法律法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掌握不足,放射诊疗实践薄弱,也欠缺放射防护应急处理的能力。
教研室组织的CT辐射防护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小讲座、临床案例展示、现场上机操作等环节[6-7],涉及CT机房环境、受检者、陪同人员、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的辐射安全。首先,开展小讲座让实习生全面掌握实施CT各项检查和辐射安全防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次,通过一些辐射损伤临床案例让实习生认识到辐射的危害和防护的必要性;最后,通过检查实习生CT上机实践,教师指导其辐射防护的方式,加强实习生对CT辐射防护安全的应用能力[8]。
CT辐射防护安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实习生掌握防护的实施。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提出的辐射防护三原则:一是辐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