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入“境”“,情“”境”相生
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实施,“情境”成为当前语文课改语境中的一个高频词汇。为了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通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面对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情境创设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必需。由此,如何创设“情境”,做到“情”“境”相生,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便成为落实好2022年版课标的关键所在。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及成因
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为语文教学引入源头活水,利于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同生活建立密切联结,即时性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意义感与价值感,于是,“情境热”现象随即而生。但同时也出现了情境创设方面的误区,使教学出现了形式化、虚假化、模式化等倾向。上述误区需要予以纠偏,以利于语文课改扎实推进。
1.形式化:浮于表面,华而不实
形式化表现之一为情境设置重热闹、轻内涵。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展“民俗文化节”情境活动,看似热闹非凡,有各种民俗表演、手工制作展示等,但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内涵、传承意义及与语文学习中“文化自信”这一维度素养目标的联系,学生只是参与活动,未在核心素养目标落实上有实质性收获。
形式化还表现在教师主导情境发展,学生被动参与。比如,在“诗词朗诵会”情境教学中,教师确定朗诵篇目、形式、评价标准,学生按照“规定动作”按部就班进行表演,缺乏自主选择、创意表达的机会,无法激发起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与创新解读,限制了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形式化也表现为只关注情境活动的完成形式,不考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水平。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四大名著人物形象分析”情境后,评价仅看小组汇报的PPT是否精美、汇报流程是否流畅,而未深入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度、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团队协作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质量,使评价失去对教学改进的指导意义。
形式化的情境创设,是由于教师未能充分理解情境本身的真正含义,未能充分考虑到情境是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差;教师教学评价重形式、轻实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等所致。
2.虚假化:脱离现实,以虚代实
情境虚假表现为教师创设了与现实相去甚远的情境。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设定“火星移民计划招募志愿者”的情境,未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语文知识建立有效联系,学生难以理解写作目的与意义,只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情境虚假也表现为以虚代实。比如将虚构的“名人轶事”作为作文素材等现象,这样的话,学生可能会认为编造故事是合理的,在日后写作与表达中忽视真实性原则,影响其诚信价值观的树立。再有就是将“可能”说成“现实”,比如所在城市的文旅局正在组织某项活动,招募报道新闻的小记者、参与公益服务的志愿者,征集宣传公益广告语等。为此,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稿、倡议书、广告语,并进行相关文体的写作训练。学生一开始热情高涨,投入其中,正热火朝天地跃跃欲试之际,发现老师说的这些活动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致大大削弱,甚至会对生活中的人或事产生不信任感,教师下次再创设类似的情境,学生便会在心理上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虚假化”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未能与真实的时代背景、真实的学生生活相联结;未能把“情境”置于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表达真实性需要之中;只是考虑到学生瞬时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潜在影响;等等所致。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很难产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内驱力与持久力。
3.模式化:千篇一律,忽视个性
情境创设“模式化”表现为依文体而固化。比如,凡是写景的文章,动辄学生就要做“小导游”,写解说词,设计旅游线路;凡是讴歌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文章,一律撰写颁奖词;凡是古诗教学,基本的做法是让学生为古诗配画;凡是教学故事类,就要举办讲故事比赛,评选班级“故事大王”;凡是教学诗歌,就要向学校广播站推荐播音员、主持人。由于情境创设缺乏新意,没有变化,学生一旦遇到同样的文体,便可预判出教师将创设怎样的情境,导致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致大打折扣。
“模式化”还体现为方式、手段的同一,比如导入往往是视频或情境模拟等。学生对耳目一新的形式更加喜闻乐见,如果形式缺乏变化,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学生难以自然进入,较难感受到情感的触动或濡染,使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得不到足够的凸显,课堂的活力、张力不足,教学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模式化”的情境创设,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所致,长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使得教学“千课一面”,鲜有新意。
二、情境创设的维度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情境创设要立足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改革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学”的角度着力,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确立情境创设的维度,力求让师生共同经历的语文生活更具内涵、丰富具体、鲜活生动。
1.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