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式内镜处理流程及注意事项
演讲人:
日期:
06
应急处理事项
目录
01
预处理流程
02
清洗消毒步骤
03
灭菌质量控制
04
检查保养规范
05
储存运输管理
01
预处理流程
床侧预处理操作规范
床侧预处理操作规范
清洗双手
清洗镜体
镜体检查
酶液浸泡
操作前需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并戴好手套和口罩。
在床侧对硬式内镜进行外观检查,确认无损坏、裂痕或污渍。
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镜体,去除表面附着的血液、黏液等污染物。
将镜体完全浸泡在酶液中,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时间进行浸泡。
残留物清除标准动作
用专用刷子刷洗内镜的管腔,确保管腔内的残留物彻底清除。
刷洗管腔
清洗附件
擦拭镜体
浸泡消毒
将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等拆下,用流动水彻底清洗。
用清洁、柔软的纱布或棉签擦拭镜体表面和管腔,去除残留的水渍和污渍。
将内镜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确保所有表面和管腔都充分接触消毒液。
密闭转运要求
干燥存放
将内镜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霉变。
01
专用容器
使用专用容器进行转运,避免内镜与其他物品相互碰撞或挤压。
02
密封包装
对于需要密闭转运的内镜,应使用密封包装,确保内镜在转运过程中不受污染。
03
标识清晰
在容器或包装上标明内镜的名称、型号、使用日期等信息,便于识别和管理。
04
02
清洗消毒步骤
清洗刷洗
使用软毛刷和清洗剂彻底刷洗内镜的各个部件,特别是关节和缝隙处。
浸泡消毒
将内镜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确保所有部件都充分接触消毒液。
清洗液选择
选择中性或弱酸性的清洗剂,避免对内镜造成腐蚀。
清洗时间
清洗时间应足够长,确保彻底去除污染物。
手工清洗技术要点
机械清洗参数设置
清洗压力
根据内镜的材质和污染程度设置合适的清洗压力。
01
清洗温度
一般设置在40-50摄氏度之间,确保清洗效果。
02
清洗时间
根据内镜的长度和内径设置清洗时间,确保清洗液充分流过每个管道。
03
清洗剂用量
根据清洗设备的说明和内镜的污染程度适量添加清洗剂。
04
根据使用频率调整
污染程度
清洗效果监测
有效期
多酶溶液的使用频率越高,更换的频率也应相应增加。
多酶溶液的有效期有限,过期后应更换新的溶液。
如果多酶溶液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严重污染,应立即更换。
定期检查清洗效果,如发现清洗不彻底,应及时更换多酶溶液。
多酶溶液更换频率
03
灭菌质量控制
灭菌方式选择标准
灭菌对象的兼容性
根据内镜的材质、结构等特点,选择对其无损且效果最佳的灭菌方式。
01
灭菌剂的穿透性
确保灭菌剂能够充分渗透到内镜的各个角落和缝隙,达到彻底灭菌的效果。
02
灭菌效果的可靠性
所选灭菌方式需经过科学验证,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灭菌效果稳定可靠。
03
通过温度、压力等物理参数来监测灭菌过程是否达到预定标准。
物理监测
使用灭菌指示卡或化学指示剂来监测灭菌剂是否达到灭菌浓度及作用时间。
化学监测
使用标准测试菌株进行灭菌效果监测,确保灭菌过程能够杀灭所有微生物。
生物监测
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无菌屏障完整性验证
屏障材料的选择
选择具有良好阻隔性能的材料,如医用无纺布、纸塑袋等,以防止微生物的穿透。
01
在灭菌前和使用前,均要对屏障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确保无破损或渗漏。
02
屏障的使用与维护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屏障的使用规范,防止屏障被污染或损坏。
03
屏障的完整性检查
04
检查保养规范
光学系统检测流程
光学性能检测
确保物镜和目镜的清洁,无污渍、灰尘或划痕。
光纤传输检查
镜头清洁度检查
检查视野范围、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等光学性能是否正常。
确认光纤无断裂、扭曲或信号损失,保证图像传输质量。
器械关节维护要点
关节灵活性检查
确保各关节活动自如,无卡顿或松动现象。
01
润滑保养
定期加注专用润滑油,以减少关节磨损和摩擦。
02
密封性检查
确保关节密封性能良好,防止灰尘和水分侵入。
03
功能测试操作标准
检查光源是否稳定,亮度是否适中,确保照明效果满足手术需求。
照明功能测试
检查吸引管道是否畅通,吸引力是否适中,确保手术过程中吸引效果良好。
吸引功能测试
检查各种器械与内镜的配合是否紧密,操作是否灵活,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器械配合测试
05
储存运输管理
干燥储存环境要求
相对湿度
保持储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在40%以下,以防止内镜镜头起雾和霉菌滋生。
01
使用硅胶等无害干燥剂,或将内镜放置于专用干燥设备中,确保储存环境持续干燥。
02
环境监控
安装温湿度计等监控设备,定期检查储存环境的湿度,确保符合干燥要求。
03
干燥方法
存放柜的材质应具备防潮、防尘、防腐蚀等特性,以确保内镜的安全储存。
材质要求
专用存放柜配置标准
结构设计
存放柜应设有通风孔和除湿装置,以保持柜内空气流通和干燥。同时,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