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探析——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等一系列问题,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论述逐渐具体深入。中国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急需一大批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多语种人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应主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突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创新日语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此,本文旨在对日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索,以期日语专业学生做到“理解中国,沟通世界”,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多主体、多语种表达。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数字丝绸之路”等中国方案的提出与高质量发展,我们更需要开拓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沟通渠道,打通商贸、民间往来、公共外交等的传播壁垒。2020年11月,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培养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通过会讲、讲懂、讲好中国故事,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1]。正如何宁、王守仁[2]所述,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正好契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也是“新外语”创新与发展的方向之一。因此,突出日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不仅服务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目标,而且也是对新文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主动呼应,更是日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探索。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明确了高校外语专业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3]。外语学科是中外交流沟通与文明互鉴的前沿学科,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培养具有中国“根”与中国“魂”的卓越外语人才,助力国家对外传播能力的提升。为此,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善传播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不仅涉及日语语言技能的学习及运用,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关注中国并深入理解我国制度、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际传播视域下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多集中在英语方向,其主题包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策略与语言表达技巧[4]、翻译原则和策略研究[5]等。“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高校外语教学实践研究于2018年后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实践,其主题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路径研究[6]、教学现状调查[7]等。从这些研究可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叙事能力整体不强,“中国故事”素材匮乏、讲述技巧缺乏等问题较为明显。近两年,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的新型实践课题。有学者开始提出把“用外语讲述中国”作为思政元素融入外语课堂[8],并且探讨了叙事认同视域下培养外语技能与“讲好中国故事”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新路径[9]。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通过录制“讲述中国”短视频的形式来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及国际传播能力也成为新热点[10]。
以上研究对新时代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借鉴,但有以下地方有待完善:(1)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英语学科,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培养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2)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如何突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日语教学和“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双向驱动”等问题亟须解决。
鉴于此,本文拟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实践四个环节探索日语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高校日语专业的创新与发展带来务实参考。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促使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发生变化。要从单一的语言技能培养,转向突出对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精外语、善传播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赵冬茜、修刚[11]指出,高校日语专业应秉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重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范式。具体如下。
1.价值塑造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学习中国文化、制度、价值观等的外语表达,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铸牢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
2.知识传授方面。不仅要传授日语语言文化、文学、国别与区域等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国际传播相关知识,并且要熟悉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方案等知识,让学生具备全面的理解和传播中国的知识素养。
3.能力培养方面。突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并非弱化日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扎实的日语语言能力为根基,以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传播能力为重点,强化多维度能力培养,包括日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叙事策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多媒体传播工具等能力,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