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文件大小:75.3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3.96千字
文档摘要

《英语词汇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语词汇学

Englishlexicology

课程代码

2020206

课程学分

2

3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0

开课学院

外国语学院

适用专业与年级

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

课程类别与性质

专业必修课

考核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主编、9787576034790、第二版

马工程教材

先修课程

3402(4)

课程简介

学生总结整理所学过的词汇素材,有意识地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本科专业必修课,适合对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初步的词汇学和语法学理论知识,以及科研方法的基本常识。

大纲编写人

制/修订时间

2024.1

专业负责人

审定时间

2024.2

学院负责人

批准时间

2024.2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了解英语词汇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英语词汇的形成、发展、结构、涵义,同时掌握英语习语、英语辞典和词汇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联系汉字的发展过程学习英语词汇学,以小组为单位,能够用英文展示英语词汇发展的现象。

技能目标

2

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

3

能借助网络、图书馆等学习资源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后操练技能。

4

借助教师讲解的词汇学知识,提高词汇基本知识,扩大词汇量,从而有效提高语篇的理解能力。

(含课程思政目标)

5

英语综合技能与德育元素自然结合,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构建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选词表达时要尊重事实,维护我国的话语权。

(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爱党爱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能根据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并设计学习计划。

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

能用创新的方法或者多种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或真实问题。

(三)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对指标点的贡献度

LO1

L

5.英语综合技能与德育元素自然结合,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构建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选词表达时要尊重事实,维护我国的话语权。

100%

LO4

M

2.能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

100%

LO4

H

3.能借助网络、图书馆等学习资源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后操练技能。

20%

4.借助教师讲解的词汇学知识,提高词汇基本知识,扩大词汇量,从而有效提高语篇的理解能力。

80%

LO6

M

1.了解英语词汇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英语词汇的形成、发展、结构、涵义,同时掌握英语习语、英语辞典和词汇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联系汉字的发展过程学习英语词汇学,以小组为单位,能够用英文展示英语词汇发展的现象。

100%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各教学单元预期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单词和词素的区别

教学难点:词汇学的理论及著作。

教学难点:英美语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词汇组成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不同词缀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合成词的组成部分和派生词的组成部分的区别。

教学难点:截短法的截短位置、首字母缩写的两种形式、混合词和合成词的区别。

生词所增加的成分和逆构词法所去掉的成分。

教学难点:词义转化的几种主要类别,也被称为词义的修辞方法,即比喻、借代、通感、提喻。

教学难点:同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搭配短语和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机动复习

(二)教学单元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

教学单元

1

2

3

4

5

Lexicology(1)

Lexicology(2)

TheGrowthoftheEnglishVocabulary(1)–Sources

The?Growth?of?the?English?Vocabulary?(2)--American

The?Growth?of?the?English?Vocabulary?(3)--American

The?Growth?of?the?English?Vocabulary?(4)--Newwords

TheFormationofEnglishWords--(1)

TheFormationofEnglishWords--(2)

TheFormation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