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路径
周志坛,马彩云
(1.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63;2.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依托信息通信技术,立足智能化制造,将网络空间虚拟系统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方位全阶段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交汇处,工程科技的进步、创新活力的激发、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对于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直面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具有显著意义[1]。为主动应对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的挑战,教育部自2017年开始,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逐步制定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引导各高校关注新工科视域下的专业建设、课程逻辑和培养体系问题。随着新工科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订也做出相应改变,从单纯地注重工具理性转变为注重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联动[2-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知识层面的“教”,更要关注品德方面的“育”。为适应社会新形势,顺应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求,锻造高水平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有担当、能作为的时代新人,系统推进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1.新工科教育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重大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德学兼修的高素质卓越型工程人才,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创建人才库,正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此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以德为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现代化教育非常注重德育。
2.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向相关作用。要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融合的教育活动,在学科专业教育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生思考自我成长的意义,强化学生对“知”的内涵理解和对“行”的价值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架构和行为准则。
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深入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激活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满足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需求,新工科应运而生[4]。新工科的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产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一批多元化、创新型、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5]。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对当前新工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课程思政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作用。当前课程思政在新工科发展中出现“中梗阻”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支持系统不完善。当前高校工科专业课、实践课和公共课之间各行其是,学科壁垒明显,各个课程内蕴含的思政元素未进行充分挖掘,各类课程间未形成有效互动。工科教师虽然具有非常完备的专业知识,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授课时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不够自然。
2.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新工科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中过多地强调理论性和政策性,缺乏实践性和落地性,切断了德育和知识传授间的有机联系。当前新工科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方式运用生硬,普遍把德育内容“填鸭式”“满堂灌”地传授给学生,德育过程过于单一,育人效果不佳[6]。
3.实践过程有阻力。新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同。从新工科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专业课总课时远高于思想政治课程。从培养方式来看,工科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操性和技能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立体多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深刻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过于抽象化,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影响了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
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造一支勇担当敢作为、有理想讲奉献、勤思考常创新的人才队伍的关键。纵观工科发展历史、挖掘工科课程思政元素、了解工科人才取得的工程成就,我们可以发现,新工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有政策、有基石、有路径,切实可行。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近年来,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共同发力,不断提高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使我国焕发新面貌。上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