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法制宣传进校园法治副校长讲话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作为法治副校长,我非常高兴能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与朝气蓬勃的你们探讨“法律”这一至关重要的话题。高中时光,如同璀璨星辰,你们在知识的沃土里茁壮成长,在友谊的暖阳下感受温暖,在梦想的引领下奋勇前行。然而,在这充满希望与活力的青春旅程中,法律恰似隐形的坚固盾牌,默默守护着大家的成长,它不仅为我们的行为规范划定界限,更为青春的航船指引着正确的航向。
今天,我想围绕“规则敬畏、风险洞察、责任坚守”这三个关键词展开分享。这三个词,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准则,更是同学们在高中这一关键时期,需要筑牢的人生基石。接下来,我会结合生动的实际案例和实用的法律知识,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高中阶段系好“法治”这颗关键扣子,让青春在规则与自由的和谐交融中绚丽绽放。
一、以案为镜:青春途中的“信号灯”
(一)校园暴力:冲动裹挟下的“青春之殇”
案例:在某高中的一次足球比赛里,高二学生小轩和小晨本是队友。比赛中,小晨传球失误,小轩一时情绪激动,当场辱骂小晨“太笨,别踢了”。小晨自觉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怀恨在心。当晚,小晨找来两名朋友,在放学路上拦住小轩,双方由激烈争吵迅速升级为肢体冲突。混乱中,小轩捡起路边石块砸向小晨,致使小晨头部受伤,经鉴定为轻伤一级。随后警方介入,小轩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依法处理,参与打架的另外两名学生也因违反治安管理相关规定受到处罚。
法律分析:依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案中的小轩已满16岁,其故意伤害他人致轻伤的行为,已构成犯罪,需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同时,参与斗殴的其他同学,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因而受到行政处罚。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情绪冲动和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可能会让一时的矛盾演变成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和他人的人生都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
(二)网络侵权:虚拟世界里的“越界之险”
案例:高中生小悠在学校成绩优异,备受老师和同学关注。同班同学小琪出于嫉妒,在某社交平台上注册账号,冒充小悠发布了一些不当言论,还编造小悠考试作弊等虚假信息。这些不实内容迅速传播,给小悠的名誉造成极大损害,小悠因此情绪低落,成绩下滑。小悠发现后,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报警。最终,小琪因涉嫌侵犯名誉权,被要求删除相关侵权内容,并公开向小悠赔礼道歉,其监护人也需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分析: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小琪冒充小悠发布虚假信息,这种行为属于诽谤,侵犯了小悠的名誉权。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小琪需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表明在网络这个看似自由的虚拟空间,同样有法律的边界,随意践踏他人权利,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风险洞察:青春路上的“预警器”
(一)电信诈骗风险:诱惑背后的“陷阱”
如今,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高中生也成为易受骗群体。比如常见的“助学金诈骗”,诈骗分子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为由,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随后盗刷学生银行卡资金。还有“兼职刷单诈骗”,骗子以轻松高额回报为诱饵,让学生参与刷单,先给予小额返利获取信任,然后诱导学生投入大额资金,最后卷款跑路。同学们涉世未深,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容易被这些看似诱人的“馅饼”所迷惑,从而遭受财产损失。
应对策略:同学们要牢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遇到涉及钱财、个人信息的要求时,务必保持警惕,多与老师、家长沟通商议,及时识破诈骗陷阱。同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贪图小便宜,从根源上降低被骗风险。
(二)交通安全风险:出行途中的“暗礁”
高中阶段,同学们出行机会增多,交通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部分同学为图方便,可能会闯红灯、骑车载人、在马路上追逐打闹,或是乘坐无资质的黑车。这些行为看似平常,实则隐藏巨大风险。比如闯红灯,一旦发生意外,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乘坐黑车,车辆安全性和司机资质无法保障,极有可能遭遇交通事故或其他安全问题。
应对策略: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是保障出行安全的根本。同学们要自觉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走人行道;骑行时不载人、不逆行,佩戴好安全头盔;拒绝乘坐无牌无证、超载超员的车辆。要时刻将交通安全牢记于心,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三、责任坚守:青春征程的“压舱石”
(一)对自己负责:做守法自律的践行者
同学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自己负责,首先要做到知法、守法、懂法。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将法律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从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同时,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