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商的意义世界与执行力
一百多年前,当曾国藩为了保护乡土不受滋扰,而将湖湘子弟组织为
一支悍旅抗击太平军时,他必定没想到这支军队竟然成为大厦将倾的
晚清王朝的救命绳,更加不会想到,“湘军”会成为后人眼中某种代
表了强大和扩张性力量的符号象征。“文化湘军”、“工程湘军”等名
词,近年来被人们频频提及,用以形容湖南人在文化传播事业和工程
机械行业所取得的出色业绩。应该说,无论事关哪个领域,湖南人总
是习惯于为自己在意义世界寻找一席之地,对他们来说,在现实中承
载意义的就是品牌,“湘军”就是一种品牌。在这个品牌力量越来越
明显的时代,“湘商”就是湖南人正力图打造的又一个品牌。
2007年1月,首届全国湖南异地商会会长年会在长沙召开,在这次
会议上,湖南省主要领导公开提出,湖南将着力打造“湘商”品牌。
然而,一直以来,很少有人会提及“湘商”这个概念,因为比起晋商、
徽商、浙商乃至粤商,“湘商”充其量只能算是“湖南商人”的简称,
而不具备什么真正统一的内涵。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湖南人一直
以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成就著称,其商业气质则很少被人关注。而近年
来,随着湖南一些行业逐渐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一批企业
家逐渐走出湖南成为“明星”,湖南人也开始希望能打造出“湘商”
品牌,意图以此建立起湖南商人的整体认同感,更有效地服务于地区
经济。
而在湖南商人身上,真能够提炼出某种内在一致的气质吗?湖南的商
业文化可以说才刚刚兴起,要用某一个名词来囊括整个湖南企业家的
群体特征,显然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湖南工程机械行业两
位领军人物的观察,来获得对“湘商”气质的一些粗略印象。
詹纯新:大气内蕴的学院派
大多数见过詹纯新的人都会留下一种印象,詹身上确实有一种从容淡
定的大家风范。记者见到詹纯新时,他并没有在做什么挥斥方遒、指
挥若定的大事,而是坐在一大盘五谷杂粮(包括一些红薯、玉米、核
桃、花生等)面前,在晚上10点钟完成他的晚餐。在一般人看来,
边吃东西边见客可能会被认为是有失礼貌之举,但是我们并没有这种
感觉,一方面是因为体谅詹的终日忙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詹本人即
使是在吃东西的时候,也绝没有给人很失礼的感觉。这似乎是一种天
生的优雅。当然,是否气质优雅,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身上必备
的要素,但是,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个人行事风格和内在气韵的
一种外延。
从詹纯新大学毕业到1992年创立中联重科期间,他先后做过西北工
业大学的老师、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的研究员、副院长,还兼任了研
究院的一些行政职务。这种经历解释了他身上出现的种种特质:属于
技术人员的精细和务实、属于研究人员的严谨和求知、属于行政领导
的运筹帷幄,等等。
从表面上看来,詹纯新含蓄内敛,但是在这背后蕴藏的,却是常人难
及的魄力与决断力。1992年,当詹纯新带领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的
七名同事毅然下海,以区区50万元资金开始创业之路时,眼前并不
是康庄大道。你可以说,是当时的实际市场需求决定了中联初期的旗
开得胜,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判断。有多
少人手中拿着技术却没有能力实现成功的商业化?将象牙塔内漂亮
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观的商业收益,这需要一点市场上的好运气,更
需要主事者的当机立断和运筹帷幄。
作为一名学院派出身的创业者,詹纯新对企业经营有相当执著而正确
的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联的成功。1994年初,中联重科
生产的混凝土输送泵刚刚打开市场,就在这时产品出现了一些质量问
题,詹纯新在思考了好几天之后果断决定,召回已经卖出的产品,停
产,重新研制第二代产品。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傻事,因为那时的
中国,到处都是工地,建筑机械产品供不应求,即使稍有瑕疵也不愁
销路,如果停产搞研发,对初具规模的中联来说将是很大的损失。因
此,公司内部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可以边生产边改善。但是,
詹纯新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这样到第二年7月,中联的第二
代输送泵产品下线,一年后的销售额猛增到4000万元,再一年之后,
销售收入越过了亿元大关。
这一事件在中联历史上的意义,并不亚于后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海尔
张瑞敏“怒砸电冰箱”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很难说今日的中
国工程机械舞台上还有中联强大的身影。中联重科也许是国内第一家
开始实行产品召回制的企业,这中间表现出詹纯新非同常人的魄力与
经营智慧,因为他明智地看到这是企业的关键时刻,如果做出了基于
短期利益保证的选择而忽视长远的价值创造,企业就很有可能落得昙
花一现的结局。
对一个企业来说,创业者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否能得
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