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以“学为中心”推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电气工程“船.docx
文件大小:42.0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5.19千字
文档摘要

以“学为中心”推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电气工程“船舶电力系统分析”研究生课程为例

武瑾,陈诚,罗宁昭,张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3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起步于1980年,是全军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学校建立之初就开设了电工专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逐步成长为现今的电气工程学院。学院以电气、控制、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导航工程技术为学科主线,属于多学科交叉、多专业方向融合的职业学院。2021年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范围覆盖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中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以及导航、制导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二级学科。目前,电气工程学院是军队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一级学科电气工程评分为A-(全国高校并列第5名)。学院现有研究生200名,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20名,专业型研究生80名。

在对以往的研究生教学评价进行总结后不难发现,学校在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短板,数据表明近几年拔尖研究生人才比例较低。综观目前的研究生教学活动,大多数课程依然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简单地以教师单向决策的方式将培养目标定位成适应现阶段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导致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材选择、教案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和获取等)、教学评价都以教师为主,且出于对教学活动组织的便利性,很少以研究生为出发点。

2021年学院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从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来看,为了应对军队高等院校“培养什么研究生、怎么培养研究生、为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将更加强调能力培养为导向和牵引,重视对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紧跟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导向,作者所在教学团队以“船舶电力系统分析”研究生课程为例,提出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工作能力为核心的“三能力”培养目标导向,营造问题探究式、工程实践式、科学研究式的真实学习场景,探索“课前深度自主学习、课堂充分集中研讨、课后有效思维训练”的构建式学习方法,创新“能力指标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式评价方法,最终推动“学为中心”数字课堂在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落地,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真正契合军队高等院校岗位需求的研究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从“传授模式”到“学习模式”转变的教学理念[1]。该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知识构建、教学的融合开发以及评价的全过程、多元性[2]。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慕课、微课等线上数字教学手段对“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如图1所示,由数据库系统、学生或教师系统、信息化示教系统和人工智能评价系统等驱动的“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原则主要强调突出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知识构建,以及教学融合开放和评价的全程多元几个方面。

图1“学为中心”数字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生教育具有更强烈的实践属性和应用属性。从本质上说,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在素质、能力和才能上的全面发展[3]。因此,“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应该以促进研究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着力使课程成为从“知识的获取”到“能力素质的提升”的桥梁,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媒介的显性培养目标为以能力素质为评价的隐性目标,最终使得研究生在能力全面发展的同时自觉构建知识体系,掌握知识细节。

自我实现是“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上的深层次体现。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剖析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学习动机等发展规律,引导其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获得攻克课程既定目标的成就感。因此,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研究生课程为研究生打造一个全方位展示能力的课堂舞台,由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自己,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激发出更多的学习潜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体系的逐步构建过程。尽管课程的设计是从教学的各要素出发,但其强调以研究生为中心,主动将各要素串联并塑造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自我培养的目的。因此,在以“学为中心”的研究生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目标是为研究生营造问题探究式、科学研究式、工程实践式的真实学习场景。教师与研究生在学习场景中不仅完成对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研究生在知识获取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上的提升。

数字技术在课堂的实际应用中推动了“学为中心”教学过程的融合开放[4]。横向上,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料、教学手段以及立体教材融合,共同构成了研究生的多层次学习内容,传统的以教材内容为构架的教学设计被打破。纵向上,以数字化为载体的工程案例与基础理论体系相融合,课程知识点呈现多元化,直接对接工作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