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docx
文件大小:340.07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7.47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介绍

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是一种型、高精度、全天候的海上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海事局“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截止2025年底,中国沿海20个RBN/DGPS基准台站已全部建成,并于2025年1月

1 日零时起全面开通,正式向公共用户无偿供给效劳。

中国沿海RBN/DGPS系统建设规划及台链布局

为适应国民经济、国际贸易和社会进展的需要,满足航行在我国主要港口、重要水道和沿岸的海上公众用户、国防、海洋测绘、海洋石油开发、海洋渔业、海洋资源调查、海上交通安全治理、疏浚、引航等和其它需要高精度导航效劳的用户需求,中国海事局结合我国国情,在分析我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现状及主要问题的根底上,借鉴和吸取国际先进阅历,参照国际组织有关标准、规定和建议,于1995年制定了中国沿海RBN/DGPS系统建设规划,规划依据各海区特点,承受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的成熟技术,充分利用现役无线电指向标站的设施,统一部署,分期实施,在国家“九五”期间建成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链,信号完全掩盖中国沿海海疆,使之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化、现代化的助航系统,到达九十年月国际水平。

依据这一规划,统筹考虑我国航行水域现状,并结合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中国海事局从1995年—2025年分三期在我国沿海地区共建设20座RBN/DGPS

台站,按规定强度信号掩盖〔或多重掩盖〕整个沿海水域和局部陆域。完善性监控台与基准台和播发台同步建设,且同台址。一期台站包括大三山、秦皇岛、北塘、王家麦、大戢山和抱虎角,共6座,于1996年改造建成。二期台站包括燕尾港、石塘、镇海角、鹿屿、三灶、硇洲岛和三亚,共7座,于1998年建成。三期台站包括老铁山、成山角、蒿枝港、定海、天达山、防城和洋浦,共7座,于2025年建成。台站位置及信号掩盖范围见附图。

中国RBN/DGPS承受的国际国内标准

为使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国际标准化,我国RBN/DGPS承受的国际国内

标准包括:

美国航海无线电技术委员会104特委会

〔Radio Technical Commission For

MaritimeServiceSpecialCommitteeNo.104〕〔RTCMSC-104〕于1990年公布的《适用于

差分卫星导航系统数据格式和接收机接口的推举标准〔2.0版〕》,1994年该委员会公布

的2.1版,增设了一些的格式内容以支持实时动态(RTK)应用。

美国航海无线电技术委员会104特委会〔RTCM SC-104〕1996年公布的《适用于差分GPS基准站和完善性监测站〔RSIM〕的推举标准(1.0版)》。

1993年美国海岸警卫队公布的《DGPS导航效劳播发标准》。

1994年国际航标协会〔IALA〕公布的《关于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规划的通函》。

1994年国际电联无线电通讯争论组第八小组提出的《关于在283.5-315kHz(1区)

和285-325kHz(2和3区)频段的航海无线电指向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差分放射的技术特性》的建议〔ITU-RM.823-2建议〕。

1998年9月28日交通部公布的《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播发标

准(JT377)》。

中国沿海RBN/DGPS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工作频率

依据国际电联划分的海上无线电指向标频率范围〔283.5~325.0kHz〕,RBN/DGPS台站承受单频放射制,播发差分修正信息。台站工作频率见附

表。 (2)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识别码

依国际灯塔协会〔IALA〕安排给我国的基准台和播发台的识别码范围由北向南按区域进展安排,各台站的基准台和播发台的识别码见附表。

单站信号作用距离

差分修正信号:海上接收场强在75μv/m时,作用距离300公里。

差分信息调制方式和播发类别

我国RBN/DGPS向用户播发的差分信息承受最小移频键控〔MSK〕调制方式;播发类别为调相单信道数据传送〔G1D〕。

信号格式和信息类型

信号格式承受RTCMSC-104信号格式标准,信息类型为9-3、16。视需求,适时调整或增加信息类型。

类型9- 局部卫星组的差分修正:包含了主要的差分修正,且不需要完整的卫星组。

类型16-专用电文:能供给台站的特别信息。

差分数据传输率

差分数据传输率为200波特。(7)坐标系统我国基准台坐标承受WGS-

84坐标系,其在WGS-84坐标系内的位置精度保持在0.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