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1、根据划分进出口的标准不同,国际贸易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2、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称为总贸易。
总出口额和总进口额之和为总贸易额。过境贸易列为总贸易。
3、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称为专门贸易。
过境贸易不列入专门贸易。
二、过境贸易和转口贸易
1、过境贸易:贸易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改制运经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2、转口贸易:一国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
贸易活动。对中间国而言,复出口是过境贸易的一部分。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增长是分工的前提条件。
2、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提供可能性,随它变
化而变化。
3、人口多寡、劳动规模和市场大小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劳动规模也影响,大规模生产
必分工。
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5、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四、中商主义基本含义和早晚期的不同。
1、基本含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
学说和政治体系。
2、区别:两者关于支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不同。
(1)早期:货币差额论,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
原则。认为国家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或不买)多卖
的原则,保持贸易顺差,金银流入。
(2)晚期:贸易差额论,反对国家政府限制货币流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
遵守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顺差的原则;国家应准许适量货币输出,不但不会是货币流失,还
能吸引,更多的货币,是国家更加富裕。“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五.贸易条件改善和恶化。
1、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物物交换比例,以价格标示的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指
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率。通常用指数表示,它以价格关系反映一国在对外商品价换上的数
量关系。
2、若以某一确定日期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建立基期比率,基期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大于基
期比率,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即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相对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提高,
出口同样数量的商品会比基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
说明该国贸易条件恶化。
3、四种形式:(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N=(Px/Pm)*100.
(2)收入贸易条件:I=(Px/Pm)*Qx.
(3)单因素贸易条件:S=(Px/Pm)*Zx.
(4)双因素贸易条件:D=(Px/Pm)*(Zx/Zm)*100.
六.里昂惕夫之谜是什么,如何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
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
2、解释:(1)劳动效率的差异: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否定,资本未受影响。
(2)人力资本的差异: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资、工作培训、保健费用等开支。他
计量的资本只包括物质资本,忽略了人力资本,美国劳动比国外劳动包含更多的人力资本。
(3)贸易壁垒的存在:由于市场竞争不完全,保护本国非熟练劳动,如果无壁垒,进口增
加,密集度高。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双要素模型分析,未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进口中大
量的自然资源,不应该加入到资本密集中。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一种商品的替代弹性大,可以用一种要素转化为另一种要素进
行生产,可以作为解释,发生概率小,无实质影响。
七.产业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简要评价.
1、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该理论博采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成果,着
重产业内贸易的探讨,即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国际间进行同产业的产品
异样化竞争,并认为这是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国际贸易。
2、理论解释:(1)产品差异性:各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约束和科学技术的差距,必
须进行某些差别化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因此,每一产业内部的系列
产品常产自不同的国家。而消费多样化造成的市场需求多样化,使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互
需求,从而产生贸易。
(2)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部门内,各国将
各自专于该产业部门的某些差异产品的发展,再相互交换(即开展产业内贸易)以满足彼此
的多样化需求。国家间的要素禀赋愈相似,愈可能生产更多相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