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可提前还款的还款协议.docx
文件大小:13.47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2.26千字
文档摘要

可提前还款的还款协议

本协议由以下双方于[签订日期]在[签订地点]签订:

出借人(甲方):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人(乙方):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乙方因[借款用途]需要向甲方借款,甲方同意向乙方提供借款,双方经友好协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就借款及还款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借款金额及用途

1.1甲方同意向乙方提供借款人民币(大写)_________元整(¥_________)。

1.2乙方承诺借款仅用于[具体用途],不得将借款挪作他用。若乙方违反本约定,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立即偿还全部借款本金及利息,并承担因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损失。

第二条借款期限

2.1本借款的借款期限自[借款起始日期]起至[借款到期日期]止,共计[X]个月/年。

第三条借款利率及利息计算

3.1双方约定本借款的年利率为_________%(年化利率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符合法律规定)。

3.2利息计算方式:利息=借款本金×年利率×借款期限(不足一年按实际借款天数÷365天计算)。利息自借款发放之日起计算。

第四条还款方式及还款计划

4.1乙方应按照以下方式偿还借款本息:

(1)等额本息还款法:乙方每月/每季度/每年固定偿还金额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元整(¥_________),其中包含本金及利息。具体还款计划详见附件《还款计划表》。

(2)其他约定方式:[如有其他还款方式,详细说明]

4.2乙方应于每个还款周期的[具体还款日期]前,将应还款项存入甲方指定的银行账户: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__

账户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账号:__________________

4.3若乙方未按照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时间还款,每逾期一日,应按照未偿还金额的[X]%向甲方支付违约金。逾期超过[X]日的,甲方有权采取法律手段追偿,并要求乙方承担甲方因此支付的律师费、诉讼费、保全费等一切实现债权的费用。

第五条提前还款

5.1乙方有权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借款,但应提前[X]个工作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说明提前还款的金额及时间。

5.2部分提前还款时,乙方提前偿还的金额应首先用于偿还当期应还本金及利息,剩余部分按照借款本金余额及剩余借款期限重新计算后续每期还款金额(若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部分提前还款后,剩余借款的利率、还款方式保持不变,但还款期限相应缩短。

5.3全部提前还款时,乙方应一次性偿还剩余借款本金及截至提前还款之日的利息。提前还款利息计算方式为:利息=剩余借款本金×年利率×自上次付息日至提前还款之日的实际借款天数÷365天。

5.4甲方收到乙方提前还款申请及款项后,应在[X]个工作日内为乙方办理相关手续,并向乙方出具提前还款证明。

5.5提前还款时,双方均不收取任何额外的手续费或违约金,但因提前还款导致甲方需支付的相关税费(如有),由乙方承担。

第六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6.1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有权按照本协议约定收取借款本金、利息及违约金(如有)。

(2)甲方应按照本协议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向乙方提供借款。

(3)甲方应对乙方提供的个人信息及借款相关资料予以保密,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司法机关要求提供的除外。

6.2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有权按照本协议约定使用借款,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提前还款。

(2)乙方应按照本协议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如实向甲方提供与借款相关的资料,并配合甲方对借款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3)乙方发生住所变更、联系方式变更、工作变动等可能影响还款能力的情况时,应在[X]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甲方。

第七条违约责任

7.1若乙方未按照本协议约定履行还款义务,除按照第四条约定支付违约金外,甲方有权宣布本协议项下全部借款提前到期,要求乙方立即偿还全部借款本金及利息。

7.2若甲方未按照本协议约定向乙方提供借款,应按照借款金额的[X]%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7.3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其他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条争议解决

8.1本协议的签订、履行、解释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8.2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