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定价体系比较研究:欧洲、中国与美国路径分化
及其企业影响
全球碳定价机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三大主要经济体——欧洲、中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具有鲜
明特色的碳定价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作为全球首个跨国碳市场,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
覆盖约40%的欧盟总排放量,并在2023年筹集了436亿欧元的资金用于绿色转型 1 2 。中国国家排放
交易体系于2021年正式启动,以52亿吨二氧化碳的覆盖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3 4 。美国则采用
了州际合作的区域性模式,加州碳交易体系和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为其主要代表 5 6 。这三种
不同的发展路径不仅反映了各自的政治经济背景,更对全球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投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全球碳定价体系发展现状
碳定价机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政策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机制通过为碳排放
设定价格,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投资清洁技术。目前全球主要的碳定价体系可分为强制性排放
交易体系(ETS)、碳税以及自愿性碳市场等多种形式。
排放交易体系基于限额与交易(cap-and-trade)原理运作,通过设定排放总量上限并允许排放配额
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实现以最低成本减少排放的目标 1 。这种市场化机制的优势在于能够发挥价格信号
的引导作用,让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优先采取行动,从而实现整体减排目标的同时最小化经济影响。
各国碳定价体系的设计理念虽然相似,但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覆盖范
围、配额分配方式、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收入使用等方面。欧洲强调统一性和严格性,中国注重渐进性和
适应性,而美国则采取了联邦制下的区域合作模式。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统一标准下的成熟市场
系统架构与运行机制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发展成为全球最成熟的碳市场。该体系基于严格
的总量控制原则,每年设定的排放配额总量会逐步减少,确保欧盟整体排放量持续下降 1 。到2023
年,EUETS已帮助欧洲电力和工业设施的排放量相比2005年水平减少了约47% 1 。
体系运行的核心机制是配额拍卖和交易。每个排放配额代表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权利,企业必须监
测和报告其年度排放量,并上缴足够的配额以完全覆盖其排放量 1 。配额主要通过拍卖方式分配,同时
部分高风险行业仍可获得免费配额以防止碳泄漏。
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展
EUETS的覆盖范围经历了多次重要扩展。最初主要覆盖电力和工业部门,2012年将航空业纳入其中,
2024年又将海运业纳入覆盖范围 7 2 。海运业的加入意义重大,因为该行业占欧盟总二氧化碳排放量
7
的3 4%,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
电力生产部门一直是EUETS的减排主力,占整个体系减排量的近75% 7 。这主要得益于电力部门免费
配额的快速取消,使得碳价格能够有效传导至电力市场。对于能源密集型工业,包括炼油厂、钢铁厂以
及铁、铝、金属、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纸浆、造纸、酸类和大宗有机化学品的生产,EUETS正
将关注重点从电力部门转向这些工业部门的脱碳 7 。
收入分配与绿色投资
EUETS产生的收入为欧盟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2023年,该体系筹集了436亿欧元,2024
年更是达到了1836亿欧元 2 。这些收入的分配遵循明确的原则:90%的拍卖收入分配给成员国,剩余
10%用于创新基金和现代化基金 8 。
成员国必须将相关ETS收入用于支持气候行动和能源转型,包括可再生能源投资、能源效率改善以及低
碳技术等有助于减排的项目 1 。创新基金作为全球最大的低碳创新技术资助项目之一,预计在2030年
前将拥有400亿欧元的预算 2 。
中国国家排放交易体系:渐进式发展路径
启动背景与政策目标
中国国家排放交易体系于2021年2月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最大碳市场的诞生 4 。该体系的启动符合
中国在2015年设定的政治目标,并在《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和十三五工作计划中得到重申
4 。国家ETS被期望成为实现国家短期和长期气候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包括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和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采取了先区域试点、后全国推广的渐进式路径。自2013年起,各区域ETS先后正式启
动交易,为国家体系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3 。这种渐进式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在政策实施中的谨慎态
度和适应性调整能力。
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