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有三种基本经济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这三种经
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为依据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生产者为了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手段,以盈利目的的经济形式。
产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生产不再需要商品交换的、生产和产品直接由社会按需统一组织、配
置和分配。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
2私有制或不同的所有制,各经济主体有不同的利益…。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①区别。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手段,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
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
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②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
但两者不能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
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三、商品经济的共性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个性
商品经济的共性:
1.商品经济是追求价值的经济
2.商品经济是等价交换的经济。
3.商品经济是具有本位利益的经济。
4.商品经济是商品当事人生产经营自主的经济。
5.商品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
6.商品经济是受市场调节的经济。
7.商品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
8.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
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主要特性是:
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制约下追求价值目标的商品经济。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现着劳动者分工协作和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消除两极分化的商品经济。
四、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
(一)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
分工存在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要正常进行,客观上也就要求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和社会再
生产各环节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按比例的
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把社会劳动(资源)按比例地分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这是社会化生产
共有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社会再生产才能进行下去。
(二)资源配置和调节手段
社会化生产要求在社会规模上分配社会总劳动。社会总劳动分配,即生产要素资源分配,
通常叫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分为两个层次:从微观层次来说,一个经济单位为生产某种产品
要进行生产要素资源配置,这是个量资源配置;从宏观层次来说,整个社会各个部门生产要进
行社会拥有的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配置,这是社会资源配置。
社会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调节手段: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大致情形是:(1)按照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分工,各个生产者要适应社会对
各种商品的需要量进行按比例生产。(2)每个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反映出来的市场供求行
情,有计划地配置资源。(3)商品是否适合市场需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关系来证明。当市场商
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引起生产规模扩大或资本流入这个部门,而当商品供过于求,价
格就会下跌,引起生产规模缩小或把资本流向其他部门。(4)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价格
波动反映的市场行情,各自独立地进行分散决策。
计划调节资源配置,大致要点是:
(1)社会化生产根据社会及其成员需要事先确定实物配置比例;(2)按照社会需要各种实物
数量由社会中心自觉地有计划对社会总劳动即社会资源按比例分配;(3)实物数量计划直接调节
各微观经济单位个量资源配置;(4)各微观经济有计划运行达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目标,以满
足全社会及其成员需要。计划调节资源配置,数量计划是重要的调节杠杆。计划调节是根据社
会及其成员需要由社会自觉地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实现形式。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