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一、技术交底内容
1.施工准备阶段技术要求
1.1场地预处理
清除地表杂草、建筑垃圾及地下障碍物(如旧管线、树根),深度不小于1.5m,回填土需分层夯实(每层厚度≤300mm),压实系数≥0.94,局部软弱土层采用3:7灰土换填,换填宽度超出桩位边缘1.0m。
场地平整度误差≤30mm,采用水准仪(精度±3mm/km)测量,坡度控制1%-3%,便于雨水汇集至周边排水明沟(沟宽400mm,深度500mm,坡度≥0.5%)。
1.2测量放样与控制网建立
使用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2mm+2ppm)建立首级控制网,控制点间距50-80m,采用闭合导线法平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0000。
桩位放样采用极坐标法,每个桩位设置φ18mm钢筋定位桩(露出地面100mm),并用红油漆标注十字中心,放样误差≤10mm,每10个桩位用钢尺复核间距(误差≤15mm)。
1.3材料与设备检验
水泥进场需提供28d强度报告,且每500t复检一次(GB50204),初凝时间≥45min,终凝时间≤10h,安定性沸煮法合格。
长螺旋钻机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及检测报告,钻杆直线度偏差≤1/1000,钻头直径允许偏差±2mm,动力头转速0-50r/min可调,扭矩传感器精度±2%。
1.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设计坍落度180-220mm(水下灌注时200-240mm),扩展度≥500mm,初凝时间≥6h(夏季)或≥8h(冬季),掺入减水剂时减水率≥15%,氯离子总含量≤0.06%(GB50164)。
开盘前进行试配,测定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2%)、凝结时间及7d、28d抗压强度,试块制作每50m3不少于1组,单桩超过50m3时每50m3增加1组。
2.钻机就位与调试技术要点
2.1设备组装与检查
钻机底盘水平度调整:使用高精度水平仪(精度±0.1mm/m),纵向、横向水平偏差≤1mm/m,履带或轨道接地比压≤150kPa,枕木铺设厚度≥200mm,间距≤500mm。
钻杆连接:采用高强螺栓(8.8级)紧固,力矩值符合厂家要求(M24螺栓力矩≥350N·m),连接处缝隙≤0.5mm,每班次检查螺栓松动情况并标记防松。
2.2桩位对中与垂直度控制
钻头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20mm,通过钻机操作屏激光对中系统(精度±5mm)及地面十字线双重校核。
钻杆垂直度调整:启动动力头空转,用双向垂准仪(精度1/20000)监测,纵向、横向偏差均≤1%桩长,每钻进5m复核一次垂直度,超差时提钻调整。
3.钻进成孔工艺技术规范
3.1钻进参数控制
软土层(淤泥、粉质黏土):转速30-40r/min,进给速度1.2-1.8m/min,保持螺旋叶片满土提升,避免形成空钻负压。
硬土层(黏土、粉砂层):转速20-30r/min,进给速度0.8-1.2m/min,每钻进2m提钻清土一次,防止钻杆扭矩过大(扭矩≤额定值85%)。
砂卵石层(粒径>20mm含量>40%):更换合金齿钻头(齿高≥20mm),转速≤20r/min,进给速度≤0.6m/min,每米钻进时间记录备查。
3.2孔深与孔径控制
孔深以设计标高为主,结合钻杆入土长度(刻度标记精度±50mm)及钻机深度计数器(分辨率10mm),超钻深度50-100mm,孔深偏差≤+30mm、-0mm(JGJ94)。
成孔后用探孔器(长度3-4倍桩径,直径=设计桩径-20mm)检测,探孔器顺利下放至孔底视为孔径合格,局部缩径处需反复扫孔(3次以上),扫孔速度≤0.5m/min。
3.3土层异常情况处理
塌孔预兆(孔口冒气泡、出土量异常减少):立即停钻,提钻1-2m,向孔内注入比重1.1-1.2的泥浆(膨润土含量8%-10%),静置10min后缓慢复钻,复钻速度≤0.5m/min。
钻杆卡滞:轻微卡顿时正反旋转钻杆(角度±15°),同时上下小幅提动(幅度≤300mm);严重卡顿时停止动力,采用千斤顶配合葫芦缓慢提升,禁止强行加压。
4.混凝土灌注技术标准
4.1混凝土拌制与运输
搅拌时间:强制式搅拌机≥90s,首盘搅拌前用同配比砂浆润筒(砂浆用量0.5m3),搅拌过程中随机取样测定坍落度(每20m3一次),允许偏差±20mm。
运输罐车出场前检查罐体密封性,运输途中转速8-10r/min,到达现场后高速旋转2min(转速15-20r/min),测定坍落度损失≤30mm,超过时废弃该罐混凝土。
4.2泵送与拔管工艺
泵送前用清水湿润管道(压力0.3-0.5MPa),再泵入1:1水泥砂浆(用量0.3m3)润滑,开始灌注时混凝土泵料斗内储量≥0.5m3,泵送压力初始值0.5-0.8MPa,随桩深增加逐步调整(最大≤4.0MPa)。
拔管速度严格按公式(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