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EI模型的L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证研究
目录
TOC\o1-3\h\u278130、前言 1
169491、研究区概况 2
56742、数据与方法 3
281072.1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
143622.2研究方法 3
170312.2.1绿度指标 3
41982.2.2湿度指标 4
91572.2.3干度指标 4
259542.2.4热度指标 4
54552.3遥感生态指数模型的构建 4
121383、结果与分析 5
27853.1RSEI模型的精度检验 5
176243.2回归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5
53273.3浏阳市遥感生态指数 6
170283.4浏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变化分析 8
232983.5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12
321004、结论与讨论 13
83485、 参考文献 14
摘要:本文以2003、2009年、2015年及2020年4期Landsat系列影像为数据源,反演绿度、湿度、干度、热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浏阳市市区及其乡镇的生态质量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分析生态质量的变化及空间分布状态,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相关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3-2020年,浏阳市的RSEI均值从0.678上升到0.691,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主要以良好为主,所占比例均在55%以上;温度、人口、蒸发量等因子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很大;从空间分布上看,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连云山脉、东北部大围山脉和东南部的九岭山脉的植被覆盖稠密的林地以及人口活动较少的丘陵地带,淮川街道、永安镇、北盛镇3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始终处于浏阳市最低的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亟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字:遥感生态指数;浏阳市;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因此,科学准确地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在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近年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模型和方法逐渐增多,给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提供了实时、精确的评价[2],如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进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监测[3]、利用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评价城市问题[4];也有学者基于2015年环境保护部提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集成综合评价指标,如戴晓琴等[5]利用满足要求的分类数据,进一步计算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完成罗山县及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评价。这些评价结果只是一个单一的数值,无法体现出生态环境状况的时空分异特征,且数据不易获取[6]。徐涵秋[7]在遥感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耦合绿度、湿度、干度、热度的综合指标评价法—遥感生态指数(RSEI),既能够综合反映生态系统的区域综合特征,又实现了对不同生态系统客观、综合的评价,被广泛的应用于区域生态评价,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较为罕见。本文以湖南省浏阳市2003、2009年、2015年和2020年4期Landsat系列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反演的四个指标(NDVI、LST、NDBSI、WET),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浏阳市市区及其乡镇的生态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生态质量的变化及空间分布状态,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相关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研究区概况
浏阳市隶属长沙(图1),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东经113°10~114°15,北纬27°51~28°34),浏阳河流域,幕阜连云山脉一罗霄山脉北段,土地总面积5007.75平方公里。其东部与江西省宜春市和铜鼓县、万载县、上栗县接壤,南部临近醴陵市、株洲县和株洲市,西与长沙县交界,北与平江县毗邻,地处长沙、株洲、湘潭“经济圈”区域。全市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东半部以中低丘陵为主,夏凉冬冻,光热较少,降水较多;中南部地区,冬季严寒期少,夏季酷热时间短,光热和雨水适中;西北部捞刀河流域,属丘陵盆地气候类型。全市2020年总人口163万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27个镇、1个乡。同年5月,浏阳市被列入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0亿元。
图1研究区高程图
Figure3Elevationmapofthestudyarea
数据与方法
2.1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研究采用地理空间数据云下载的Landsat系列影像(2003年4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