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二单元山水抒怀《2林泉之心》教学设计 -人美版2025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675.8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30
总字数:约2.8千字
文档摘要

《临泉之心》教学设计

课题

临泉之心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美版(2024)新教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以及山水画小品独特的造景方法和构图技巧。

2、理解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特点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能运用所学的山水画小品的造景和构图技巧创作一幅有诗词意境的山水画小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环节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观照自然时,并不是对自然景象进行简单描摹,而是侧重借景抒情。画家是如何营造山水意境,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呢?

学生思考并进入主题学习。

导入部分直接点出中国山水画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今天的主题,去探索山水画家的精神世界。

走进经典

走进经典:《潇湘图》赏析

1、《潇湘图》历史背景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宋初的时候已高度成熟,并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

五代的董源是江南山水画的创始人,《潇湘图》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美好的江南景色。

通过欣赏《潇湘图》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并理解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的特点以及“天

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视频赏析,体会画中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古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对自然山川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思。

思考这幅画表现了一种什么意境,古人是如何在画中营造出诗意意境的?

古人通过画面布局、笔墨以及个人情怀共同营造出画中的诗意意境。

布局:构图是三远中的平远,以平远的山水取势来构图,描绘出南方山水的秀美。根据图中画面上的风景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一部分是水和沙洲、芦苇。后半部分的画面中,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之间清朗干净,宁静悠然,林子的深处隐约可以看见几家茅舍。

笔墨:画面中主要用披麻皴和点子皴来表现,这是董源的创造,其用色以墨为主,掺花青一起运用,水分比较多,显得湿润而缥缈。

情感:画家身处的理环境因素对其画风的影响,江南山石、江湖的秀美与柔和造就出《潇湘图》的柔和恬静。

3、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为什么说中国山水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山水画中,画家会安排山川、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同时也会有点景人物。但人物在画面中往往比例较小,但位置却很关键。人物的存在不是为了占据画面的主导地位,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映衬。这种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只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与自然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画中的意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结合已有的多学科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互依存,就像在自然这个大家庭中,人和自然万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②文人的人生观

中国山水画承载着文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文人画家们常

常借助山水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人画家们在山水画中体现了这种思想,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向往。

三感知发现

感知发现1: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为依存。请你仔细观察《潇湘图》,说一说画中的人与山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

画面中小舟和在岸边挥手致意的人群在山水的空间中形成一种连接与呼应,撒网捕鱼的渔夫、零零散散的小舟以及山林掩映处的屋舍都依赖于山水,与山水和谐共生,互为依存。

点景人物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构成要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点景人物的不同活动与行为,山水画可划分为访友、雅集、游赏、读书、劳作和行旅等主题。点景人物要与山水有顾盼呼应。

感知发现2:山水画小品的赏析

山水画小品是一种取材于生活小景的创作体裁。画家笔墨随情而至、情感应景而发,以此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山水画小品一般多采用小景和近景等局部造景的方法,讲究构图上的奇趣,再融入对比、虚实、疏密、取势、留白等技巧。

观察下面两幅小品中人与景物的关系,请你说一说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在利用白板在三幅山水

画作品上画线条,并说出它们的构图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小品作品,陈述自己的想法。

通过欣赏山水画小品让学生了解山水画小品造景的方法和构图的独特趣味和技巧。

江亨捷胜图(中国画)

江亨捷胜图(中国画)束朱惟

德辽宁省博物馆

大部舍艺术博物馆(美国)

学生比较并作答。

请欣赏下面的山水画小品,与没有配有诗词、款、印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