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互耦脱嵌: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之径
2022年版课程方案与课标在“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基本课程理念的表述中,突出了“情境”与“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知识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学习,才能真正自主建构起知识谱系;只有从脱离情境的死记硬背走向实践迁移和生活创造,才能真正生发积淀成核心素养。由是可知,好的学习情境必然要“嵌入”到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中,与语文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产生增力效应,甚至还能触发学生面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进行实践创造。就具体学习场景而言,这也是一条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之径:将学习情境“嵌入”学生在特定时空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驱动语文学习向深处探溯;进而让学习情境与学习活动发生“互耦”作用,生成新的目标和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在生长;最后,将学习情境从固定的学科场景中“脱嵌”出来,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敞开,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运用学科视角和工具创造性地解决结构更为复杂的问题,实现语文素养跃迁式的发展。
此外,作为最能集中体现2022年版课标“做中学、学中用、创中学”精神的项目化学习,真实情境的创设更是其前提和基质,但在语文学科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学习情境过于脱离学生的经验范畴,虚设于学生语文实践之前,未能真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没有真正建立起情境与学习之间的内在关联,无法持续驱动学生投入到动态的语文实践中,项目化学习的特质得不到充分彰显。上文所述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路径正可为破解语文项目化学习情境虚设的难题提供可行思路。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单篇课文的片段教学、单元课文的关联教学和语文跨学科学习这三个视角选择典型案例,对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之径展开具体阐释,同时对如何破解项目化学习情境虚设的难题进行相机说明。
一、“嵌入”:学习情境从前置驱动走向全程融渗
“嵌入”原是信息技术学名词,指把创写出来的应用程序嵌入到芯片里面去执行,这里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条主轴,将学习情境镶嵌并融渗到语文实践的全过程,发挥其多元功能,助力学生深度参与学科实践,达成学习目标。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靠“知识拼盘”简单叠加技能训练达成的,而必须经过一系列综合调用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情感意志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来实现。在此过程中,学习情境将发挥生成驱动性任务、激励学生持续实践、推动学习成果优化、促进语文素养悄然生长的作用。它赋予语文实践生命性和意义感,让语言学习从外驱的识记、分析、运用转向内驱的发现、欣赏、创造,也让项目化学习真实地发生。
下面试以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的案例来说明学习情境是如何“嵌入”常见的欣赏与表达语文实践活动中的。
【案例概说】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所在单元应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学时主要围绕文字与画面的相互转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情境】
模拟视频直播博主角色进行钱塘潮的现场直播。
【过程解构】
步骤一:读课文,说说拍摄到了哪些主要画面。将课文转化为四幅主要画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一堵水墙”“千军万马”。发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
点评要点:讲述是否有序?关注作者提示阶段变化的词。是否能突出每个阶段形态、声响的主要特点?相机进行适度概括,便于形象记忆。
步骤二:出示与上述四幅典型画面对应的照片,尝试现场解说,将画面动起来、连起来,把钱塘潮来的过程讲清楚、讲生动,吸引观众的注意。
点评要点:与课文描写进行对比,发现课文将钱塘潮各阶段的情态变化衔接得非常巧妙。开头交代时间,“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引人入胜;接着体会“潮来了!”“过了一会儿”“很快地”“逐渐”“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过渡语的精妙。再通过对其中比喻句的体会,感受课文描写的生动、贴切。
步骤三:结合课堂拓展的周密的《观潮》,教材拓展的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与说明钱塘潮地理成因的“资料袋”,既能讲好钱塘潮来的景象,又能巧妙穿插科学、文学知识,增强直播解说的吸引力。
点评要点:怎样进行文本创造?可以将古人的诗句与课文的描写相互补充,增强表现力;可以在被钱塘潮的壮观景象震撼之后自然生发成因探究。
步骤四:除了“一线潮”之外,有时候还能看到“丁字潮”“交叉潮”“回头潮”,运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技巧给相应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课后写一写并相互说一说。
点评要点:小组交流,从讲述是否有序、生动、丰富的视角推荐精品。如有条件,可以制作成专题作品集在网络公共平台进行推送。
以上片段可以视作一个微项目学习的过程。“做钱塘潮的现场直播”这一学习情境不止前置驱动学习,而且贯穿这一学习内容的全过程,让逐层深入的语文任务具有了生活实践意义:学生因为要“拟真”地拍摄画面,所以会主动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