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封场与后期管理
1234填埋场最终封场后期管理
1一、填埋场最终封场
一、填埋场最终封场封场目的01减少渗滤液产生02抑止病原菌及其传播媒体蚊蝇的繁殖和扩散03控制填埋场恶臭气体和易燃气体散发04提高垃圾堆体安全性05加快填埋场生态修复与开垦利用的速度
一、填埋场最终封场最终封场结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封场系统应包括气体导排层、防渗层、雨水导排层、最终覆土层和植被层。
一、填埋场最终封场最终封场结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1)排气层导排性能好、抗腐蚀的粗粒多孔材料(粒径为25~50mm),渗透系数应大于1×10-2cm/s,厚度不应小于30cm。(2)防渗层单用压实黏性土层:厚度应大于30cm,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7cm/s土工膜和压实黏性土或土工聚合黏土衬垫:压实黏性土层厚度应为20~30cm,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5cm/s
一、填埋场最终封场土工膜:厚度不应小于1mm,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7m/s。土工膜上下表面应设置土工布土工聚合黏土衬垫:厚度应大于5mm,渗透系数应小于1X10-7cm/s。(3)排水层排水层应与填埋库区四周的排水沟相连。顶坡:粗粒(厚度不应小于30cm,渗透系数应大于1×10-2m/s)或土工排水材料边坡:土工复合排水网,粗粒材料。(4)植被层营养植被层:土质材料应利于植被生长,厚度应大于15cm营养植被层。覆盖支持土层:压实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X10-4cm/s,厚度应大于450cm。
一、填埋场最终封场某填埋场封场结构
一、填埋场最终封场边坡的最终覆盖
一、填埋场最终封场2010年3月,在已封场的天子岭第一垃圾填埋场上方,市环境集团建成一个生态公园。
2二、后期管理
二、后期管理维护与安全管理封场后的维护主要包括填埋场地的连续视察与维护、基础设施的不定期维护以及场内及周边环境的连续的监测。应以预防为主,以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在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后期管理后期管理的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封场后进入后期维护与管理阶段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应继续处理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和填埋气,并定期进行监测,直到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中水污染物质量浓度连续两年低于标准表2和表3中的限值。
二、后期管理
二、后期管理
二、后期管理环境监测(1)大气监测监测频次:每月一次。监测项目:总悬浮物、甲烷、硫化氢、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气浓度等。(2)填埋气监测监测频次:在填埋场工作面上2m以下高度范围内和填埋气导气管排放口的安全性监测应每日1次,在场内填埋气体易于聚集的建(构)筑物内的安全性监测宜采用在线连续监测。填埋气体成分监测应每月1次。成分监测项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气、甲烷、硫化氢、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17)
二、后期管理环境监测(3)地下水监测监测点:1眼环境本底井(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m处),1眼排水井(填埋场地下水主管出口处);2眼污染监视井(分别设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各30-50m处),2眼污染扩散井(分别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30m、50m处)监测项目: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六价铬、铅、氟、镉、铁、锰、铜、锌、粪大肠菌群监测频次:排水井应不少于每周一次、污染扩散井和污染监视井应不少于每周一次、本底井应不少于每个月一次。
二、后期管理环境监测(4)渗滤液监测监测点:进入渗滤液处理设施入口监测项目:pH、悬浮物、色度、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氨氮等22项监测频次:pH、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氨氮应每日监测1次,其他项目应每季度监测1次。(5)外排水监测监测点:渗滤液处理设施出口监测项目:pH、悬浮物、色度、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氨氮等22项监测频次:pH、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氨氮应每日监测1次,其他项目应每季度监测1次。
监测井结构示意图饱和区监测系统示意图二、后期管理